厌氧消化工艺——按反应器型式分类
厌氧消化反应器的主体结构为顶盖、筒体和搅拌设备,因此可按照这三部分的差异进行分类。 按照顶盖型式分为固定盖、浮动盖和膜式盖,三种型式的顶盖主要对池容是否变化产生影响,其中固定盖顾名思义为盖固定不动,为定容式;浮动盖和膜式盖顶盖随池内沼气压力的高低变化而上下浮动,属于变容式。 按照筒体型式分为平底圆柱形、锥底圆柱形和卵形。平底圆柱形在欧洲应用较为普遍,其高度∶直径=1。这种平底对循环搅拌系统要求较为单一,多采用在池内多点安装的悬挂喷入式沼气搅拌技术。锥底圆柱形在我国应用较多,其中部高度∶直径=1,上下皆为圆锥体,下底坡度1.0~1.7,顶部坡度0.6~1.0,这类消化池有利于内循环,热量损失相对于平底圆柱形要小,搅拌系统可选择性好,存在的缺点是底部容积较大,易堆积砂料,需要定期进行清理。另外从结构上看,圆锥部分难以施工,且受力集中,需要特殊处理。卵形消化池是在锥底圆柱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该池形相对于上两类消化池有很多优点,如搅拌效果好,池底不容易板结;一定池容条件下,池体总表面积小,热量损失少;池顶部表面积小,易于去除浮渣和易于沼气收集;从结构上看,卵形结构受力好,节省建材。 按照搅拌方式分为气体搅拌、机械搅拌(提升式、叶桨式等搅拌机械)和污泥循环搅拌三大类。在气体搅拌中又分为蒸汽搅拌和沼气搅拌。蒸汽搅拌的特点是热效率高,但会增大污泥量;沼气搅拌是将沼气经压缩机压缩后,再经消化池内的喷嘴或喷管从消化池底部喷入池内来实现搅拌。机械叶轮搅拌(叶桨式)有涡轮桨叶搅拌和直板桨叶搅拌。污泥循环搅拌是一种在池中间带垂直导流管式机械搅拌的系统,消化污泥可以在导流管内外向上或向下混合流动,特点是搅拌效果好,池面浮渣和泡沫少。 在实际情况中有4种常用的厌氧消化工艺。 1)常规中温厌氧消化工艺 此种工艺也成为普通或标准厌氧消化工艺,如图4-8所示。脱水污泥无需预热直接进入间歇式消化池内,系统通常不另设搅拌装置,而采用沼气搅拌。由于搅拌不够充分,消化池内的污泥分为三层漂浮污泥层、中部液体层和下部污泥层。由于消化池总体积仅很小一部分含有活性消化污泥,因此若要取得良好的污泥消化效果,需要很大的池容。此外,由于在消化池内环境条件不易控制,消化过程不稳定,效率低。因此,这一工艺几乎不用于初沉污泥的稳定化。 无加热和没有搅拌的低负荷消化池有时用于高负荷消化池之后,用于脱水前的污泥浓缩。在这种工艺中,初沉污泥被厌氧消化,二级消化池中发生显著的污泥浓缩现象。如果二级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与初沉污泥混合在一起消化,二级消化池固液分离效果很差。若初沉污泥与剩余污泥混合消化,在消化之前把污泥浓缩至4%~6%,二级消化池内的重力浓缩通常也非常困难。由于这些原因,目前多数设计者避免在剩余污泥消化后用二级消化池来浓缩消化污泥。 2)高负荷厌氧消化工艺 高负荷厌氧消化是在研究证实可以控制消化池内环境条件的优点后发展起来的。其工艺见图4-9。高负荷消化池的特征是进料含固率高,具有加热和搅拌装置,进料速度稳定,消化稳定性高。高负荷消化池的消化时间为10~15d,约为常规中温厌氧消化时间的1/3,固体负荷提高4~6倍,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操作,消化池容积可减少30%。 高负荷消化池既可用于中温消化过程也可用于高温消化过程,大部分消化池在中温条件下操作,需要的热能较少,过程稳定性更好。如存在难于消化的固体或油脂含量高,可采用高温消化。在高温操作条件下,可提高消化速率、减少消化池体积、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杀灭率,但工艺稳定性变差,控制较困难。 高负荷消化通常设置有搅拌装置,以便达到规定百分比的活性(工作)体积,维持消化池内稳定的环境条件,避免冲击负荷和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改善消化过程的稳定性和消化效率。工作体积定义为消化池总体积减去用于砂石、浮渣积累和超高的体积余量。典型设计要求的工作体积为消化池总体积的85%~95%(即污泥占总体积的85%~95%)。 均匀的搅拌有助于维持消化池内稳定的环境条件,避免冲击负荷和“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改善过程的稳定性和消化效率。高负荷消化池很少采用连续进料,通常的做法是把污泥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歇投加到消化池中(例如每1~2h)。其进料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在消化污泥排出之前短时间搅拌和进料;第二种为污泥排出后进料和搅拌。如果消化池以第二种进料方式操作,而不是以第一种进料方式操作,那么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就会显著的改善。污泥浓缩则可以减少通过消化池的污泥量,那么对于给定的停留时间可以采用体积更小的消化池体积。但过分浓缩则可能会使消化池的混合变得困难,对毒物或负荷引起的冲击更加敏感。 3)两级厌氧消化工艺 为了对厌氧消化过程的污泥进行重力浓缩,在一级厌氧消化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二级消化。在第二级消化池中污泥有机质的减量和产生气体均很少,但是出泥体积降低很多。 在第一消化池消化7~12d左右,然后将污泥排入第二消化池继续消化,在第二消化池依靠剩余热量继续消化,不加热、不搅拌,消化温度20~26℃,消化时间15d左右。每立方米污泥可利用热量8×103kcal/d(1cal=4.18J)。若以每日100m3新鲜污泥计,共可利用8×105kcal/d,相当于160kg烟煤的发热量(烟煤热值以7000kcal/kg,燃烧效率以70%计)。在第二消化池,由于不搅拌,还可起浓缩污泥的作用。二级消化池的污泥相对稳定,也较容易脱水。池中不同深度处污泥含水率与有机物含量见表4-6。通过两级消化过程可以减少消化池总体积,但基建费用和操作费用会有所增加。 污泥的面层为浮渣,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油脂及果壳等;中层为澄清液,约占总深度的40%;下层为浓缩污泥,约占总深度的50%,因此,可在面层下约40%深度的范围内设置澄清液排出管道。 两级消化池的总容积可按定容式消化池计算,然后按消化时间分成两个池子。加热所需的总热量与搅拌装置都要比定容式省,消化池的集气管尺寸要保证要求,否则排气不畅,池内气压增加,导致污泥气外泄。 如果第二级消化池有集气罩,则每立方米新鲜污泥可回收污泥气2m3左右,污泥气的组成见表4-7。 4)中温/高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 两相消化工艺是根据厌氧消化过程分为产酸和产甲烷两阶段原理开发的,具体见图4-10。 此工艺的基本特点是沼气消化过程中的产酸和产甲烷过程分别在不同的装置中进行,并分别给出最适条件,实行分步的严格控制,以实现沼气消化过程的最优化,因此单位产气率及沼气中的甲烷含量较高。两个阶段在两个反应器中进行。第一个反应器的功能是水解和液化固态有机物为有机酸;缓冲和稀释负荷冲击与有害物质,并截留难降解的固体物质。第二个反应器的功能是保持严格的厌氧条件和pH值,以利于产甲烷菌的生长;消化、降解来自前段反应器的产物,把它们转化成甲烷含量较高的消化气,并截留悬浮固体、改善出料性质。因此,此工艺可大幅度地提高产气率,气体中甲烷含量也有提高。同时实现了渣和液的分离,使得在固体有机物的处理中,引入高效厌氧处理器成为可能。 此工艺的特点是在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前加设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其中污泥进泥的预热温度为50~60℃,在前置高温段中污泥停留时间为1~3d,而后续厌氧中温消化工艺时间可从20d减少到12d左右,总停留时间为15d左右。此工艺可同时增加有机物去除率及产气率,并完全杀灭病原菌。 |
- 上一篇
二、地下矿床开拓技术
首先需要从地表向地下掘进一系列井巷通达矿体,使地表与矿床之间形成完整的运输、提升、通风、排水、行人、供电、供水等生产系统,这些井巷的开掘工作称为矿床开拓。所有的开拓井巷在空间的布置体系就构成了该矿床的开拓系统。凡属主要运输、提升矿石和矿内通风的井巷,(二)矿床开拓方法和安全要求根据主要开拓巷道形式的不同,矿床开拓可分为平硐、竖井、斜井、斜坡道和联合开拓五大类。
- 下一篇
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的特征
尤以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最为明显,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同工业文明时期成为社会问题的环境问题相比较,主要存在的是乱砍滥伐、过度渔猎、草原退化、土地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破坏现象,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的控制和解决依靠的力量较为单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成因较为复杂,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较为简单,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较为复杂,环境问题(四)从破坏性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