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步骤和方法
1.危险源辨识的步骤 危险源辨识的步骤如下。 (1)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对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确定企业中存在哪些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等综合资料。 (2)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内容。为了便于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并列表登记。 (3)确定伤害(危害)方式。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例如,机械伤害(危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的靶器官、生理功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形式(如黏膜糜烂、窒息等),粉尘在肺泡内阻留、肺组织纤维化、肺组织癌变等。 (4)确定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大部分危险、危害因素是通过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比如,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道、皮肤黏膜等)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5)确定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必要的基础。 (6)确定重大危险、危害因素。分析时要防止遗漏,尤其是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危害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不得忽略。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时的危险、危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 2.危险源辨识方法 (1)询问、交谈。在企业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从指出的危害中,可初步分析出工作中所存在一、二类危险源。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及与作业人员交流沟通的方式,来获取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信息。 (3)现场观察。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仔细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丰富的安全技术知识并掌握了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4)查阅有关记录。查阅企业的事故、职业病的相关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5)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6)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以对危险源进行识别。 (7)安全检查表(SCL)。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 List),对组织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8)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是一种对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它是通过指导语句和标准格式寻找工艺偏差,以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并确定控制危险源风险的对策。 (9)事件树分析(ETA)。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是一种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事件“成功(正常)”或“失败(失效)”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即时序逻辑分析判断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系统各环节事件,可辨识出系统的危险源。 (10)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树分析(Failure Tree Analysis)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和规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可辨识出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有关危险源。 上述方法各有千秋,组织在辨识危险源时应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 |
- 上一篇
重大危险源怎么分类
(一)危险源分类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危险源1.第一类危险源(1)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伤害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2)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6)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重大危险源2.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即称为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的因素第二类危险源通常都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
- 下一篇
检修作业的“三方确认”制度
是一种保证检修作业过程安全的工作方法,是对作业现场的设备状况采取静态控制、动态预防,负责对检修方进行生产情况、作业环境的安全要求交底。确保清理、检修设备处于无电状态”检修作业的负责人组织所有清理、检修人员根据现场作业环境,做好清理、检修前的安全准备;生产岗位员工清理、检修作业人员在接到清理、检修任务后“至被清理、检修岗位进行联络“接到需要清理、检修的部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