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发朋友圈,罚2万!
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微信朋友圈成了我们分享生活、抒发情感的重要平台。然而,你可知道,一旦在朋友圈里肆意妄为,就可能触犯法律,面临严重的后果。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朋友圈名誉权纠纷那些事儿,给大家提个醒,避免一不小心就掉进法律的陷阱。 先来说说广州的那个案子。小丽和小芳在同一家公司当经理,本来应该好好合作,共同为公司打拼,可没想到因为生活和工作上的一些事儿,小芳对小丽那是满心怨恨,矛盾越来越深。这小芳一冲动,干了件特别离谱的事,她在自己的朋友圈连续一个多月发了 40 条专门侮辱、诋毁小丽的内容。这还不算完,她还配上小丽和异性的合照,甚至把小丽的手机号码也给放上去了,话里话外暗示小丽生活作风有问题。 咱们想想,小芳的微信好友里可有不少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啊。这消息一传开,小丽可就惨了。她心里压力巨大,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困扰,整个人都抑郁了,没办法只能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帮忙。医生诊断后,让她全休两周。小丽觉得自己的名誉被小芳这么一折腾,简直是一落千丈,所以就把小芳告上了法庭,要求小芳赶紧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还得赔偿精神损失。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一审就判了,让小芳在十天内把那 40 条侵权的朋友圈删掉,然后在自己的朋友圈连续十天发道歉声明。要是小芳不照做或者拖着不做,法院就会把判决的主要内容登在市级媒体上,费用都得小芳出,另外还得给小丽 2 万块精神损害赔偿金。小芳不服气,又上诉了,结果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直接驳回,维持原判。 这法院为啥这么判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要是被侵害了,受害人就可以按照法律规定让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小丽要求小芳停止侵害名誉权,那是完全合法合理的。小芳就得把那些侮辱性的内容删掉,发道歉声明,给小丽恢复名誉,还得赔偿精神损失。法官也说了,根本就没有证据能证明小丽有小芳说的那些事儿。小芳发的朋友圈里有小丽的照片、手机号,还有和异性的合照,再加上那些侮辱性的文字和谩骂,很明显就是冲着小丽去的。而且她们还是同事,社交圈子有重合,这种行为肯定会严重损害小丽的名誉。 再看看广西来宾的案子。唐某和张某原来是夫妻,后来因为性格不合,在 2024 年 5 月协议离婚了。这刚离婚不久,6 月的时候,唐某就因为想要张某提前给离婚补偿金,张某不同意,唐某就急眼了。她把张某和张某的父亲、姐姐三个人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微信号、微信聊天截图,还有自己瞎编的文字都发到朋友圈里去了,对他们进行攻击、丑化,把他们的名誉和形象毁得一塌糊涂,还在评论区恶语相向。 在这个案子里,法官也明确指出,虽然唐某和张某以前是夫妻,关系特殊,但也不能因为家庭矛盾就在朋友圈里损害别人的名誉。现在都在提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唐某这种行为就是网络名誉侵权,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最后在法院的调解下,唐某得连续 3 天在朋友圈发道歉信,还得给张某 5000 元精神损失费。 从这两个案子咱们就能看出来,在朋友圈里乱说话、诋毁别人可不是小事儿。那我们在日常使用朋友圈的时候,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一、什么是名誉权 名誉权就是我们每个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这个评价应该是公正、客观的,而你有权利不让别人恶意破坏这种评价。比如说,你在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大家都觉得你很靠谱,那这个好名声就是你的名誉权的一部分。如果有人无端在朋友圈说你工作偷懒、不负责任,这就可能侵犯了你的名誉权。 二、朋友圈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1. 侮辱性言论 这就是直接用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来攻击别人。比如骂别人是“蠢货”“坏蛋”“不要脸”之类的。像小芳在朋友圈里对小丽的那些谩骂性言论就属于这一类。这种话一旦说出口,很明显就是在伤害别人的尊严和名誉。 2. 诋毁性内容 这是指编造一些虚假的事情来损害别人的名誉。就像小芳暗示小丽生活作风有问题,唐某故意捏造文字诋毁张某等人,这些都是无中生有,目的就是让别人对受害者产生不好的印象,降低他们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和评价。 3. 泄露他人隐私信息并加以诋毁 把别人的隐私信息,像手机号码、微信号、家庭住址等暴露出来,还配上诋毁性的文字或者图片,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小芳把小丽的手机号和照片发出来,唐某把张某一家人的各种信息都公布在朋友圈,这不仅侵犯了名誉权,还侵犯了隐私权,对受害者的伤害是双重的。 三、如何避免在朋友圈侵犯他人名誉权 1. 控制情绪,理性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在朋友圈里冲动发言都是因为情绪失控。比如和别人发生矛盾了,或者对某件事不满了,就想在朋友圈里发泄一下。但这时候一定要忍住,先冷静下来。可以先把写好的内容放一放,过几个小时或者第二天再看看,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太偏激了。就像小芳和唐某,如果她们能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控制住自己,就不会做出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事了。 2. 只说事实,不编造谣言 在朋友圈分享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是真实的。如果只是道听途说,或者自己猜测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发出去。比如说,你听说某个同事被公司处分了,但是你不确定原因,那就不要在朋友圈里乱发关于这个同事被处分的原因或者对他进行评价,以免造成误解和侵权。 3. 尊重他人隐私 不管你和别人关系有多好或者多坏,都不要随意泄露他人的隐私信息。即使是在和朋友吐槽的时候,也不要把别人的私人信息,像手机号、家庭住址等说出来。因为你不知道这些信息会不会被恶意利用,一旦泄露并配上诋毁性言论,就会构成侵权。 四、如果发现自己名誉权被侵犯,该怎么办? 1. 保留证据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旦发现有人在朋友圈侵犯了你的名誉权,要马上把相关的朋友圈截图保存下来。如果有其他人的评论或者点赞也一起保存,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还有,如果能找到证人,比如看到这条朋友圈的朋友愿意为你作证,也要把证人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记录好。像小丽如果没有把小芳的朋友圈内容保存好,在打官司的时候就可能会遇到麻烦。 2. 与侵权人沟通 可以先尝试和侵权人联系,要求他删除侵权内容,赔礼道歉。有时候可能是对方一时冲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侵权了。通过友好的沟通,也许能够解决问题。但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保留好聊天记录等证据。 3. 寻求法律帮助 如果和侵权人沟通无果,那就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了。可以向法院提起名誉权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在诉讼过程中,要把之前保留的证据都交给法院,按照法院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配合法院的调查。 总之,朋友圈虽然是我们的社交小天地,但也有法律的边界。我们在享受朋友圈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一定要尊重他人的名誉权,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名誉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疏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希望大家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文明地使用朋友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交网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