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的而的用法
“学而不思则罔”的“而”的用法: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但是”。“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的用法: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表示因果关系;表示目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出自《论语十二章》 原文节选: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赏析:第一句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句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第三句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创作背景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归鲁,一边在杏林设坛教徒,一边从事于著作,经他所删定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
- 上一篇
will是助动词吗?
will是助动词,也是情态动词。will作助动词时意为“总是;愿意;(表示能力、容量等)能;惯于;可能;必须”will用作情态动词。表示意愿、请求、可能性、命令、习惯或倾向性等, will 作助动词和情态动词时的主要区别就是。如果句子是一般将来时而且其谓语构成是:will (not) 动词原形“此时的 will 视为助动词”如,I。
- 下一篇
氯化钠是纯净物吗
氯化钠是纯净物。因为纯净物指的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而氯化钠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因此符合纯净物的定义,所以氯化钠属于纯净物。是一种无机离子化合物,微溶于乙醇、丙醇、丁烷,在和丁烷互溶后变为等离子体,水中溶解度为35.9g(室温),溶于甘油,氯化钠的晶体形成立体对称。较大的氯离子排成立方最密堆积,较小的钠离子则填充氯离子之间的八面体的空隙。这种结构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化合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