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整形:让光线穿透散射介质
你可能使用过光学显微镜,它可以让我们看到细胞、细菌等。但是,你知道吗,光学显微镜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看到一些更小、更复杂的结构,比如神经元、蛋白质、DNA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结构通常被包裹在散射介质中,比如组织、液体、纤维等。散射介质会使光线发生多次反射和折射,导致光线的方向和相位发生变化,从而使原本清晰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这就好像你在浑浊的水里看东西,或者在雾天开车,你会发现视线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光线穿透散射介质,从而看到隐藏在其中的目标呢?答案是有的,这就是波前整形技术。波前整形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变入射光线的波前信息,也就是光线的方向和相位,使得经过散射介质后的光线能够重新聚焦或成像。这就好像你戴上一副眼镜,可以调节你的视力,让你看得更清楚。 那么,如何改变入射光线的波前信息呢?我们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器件,叫作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SLM可以对入射光线进行高自由度的调制,比如改变它的强度、相位、偏振等。SLM通常由很多个小单元组成,每个小单元可以独立地调节入射光线的波前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给SLM输入一个调制信号,来控制入射光线的波前形状。 但是,如何知道给SLM输入什么样的调制信号才能使出射光线重新聚焦或成像呢?这就需要用到一些算法和反馈机制。我们可以利用一个探测器来测量出射光线的强度分布,并根据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来定义一个目标函数。比如,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位置实现聚焦,那么目标函数就可以是该位置的光强;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平面实现成像,那么目标函数就可以是该平面上与原始图像之间的相似度。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优化算法来寻找最优的调制信号,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大或最小值。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多次迭代,并且需要考虑散射介质的特性,比如散射强度、散射角度、散射相关性等。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耗时和复杂,但是一旦找到了最优的调制信号,我们就可以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聚焦或成像。 波前整形技术有很多种类,根据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分为光学相位共轭技术、基于反馈优化的波前整形技术、光学传输矩阵技术等。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我就不在这里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波前整形技术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生物医学成像、超分辨成像、光通信、量子信息等。它可以让我们突破散射介质的限制,看到更深、更清晰、更精确的图像。它也可以让我们控制光子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实现光场的精密操控。它还可以让我们利用散射介质作为新型的光学元件,实现光学功能的增强和拓展。 |
- 上一篇
在旋转黑洞能层中静止的物体超光速?
在旋转黑洞能层中静止的物体是超光速的。这句话听起来是相当矛盾的:物体怎么可能既静止又超光速呢?为了理解这句话背后的真实情况,我们还得从基础说起。类时、类光和类空在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时间是脱离三维空间的独立维度。在三维空间中,不管坐标系是如何选取的,两个固定点的距离是恒定的,我们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ds
- 下一篇
超导电路的贝尔不等式违反进一步反驳了爱因斯坦的局域性观念
它揭示了原子、分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行为。叠加是指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处于两种或多种状态的叠加,这种叠加状态只有在测量之前才存在,量子系统就会坍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纠缠状态不会因为量子系统之间的距离而改变,非局域性是指两个空间分离的纠缠系统之间存在一种不能用局域因果性原理解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