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

再讲关于时间的哲学

科学探索澍雨芸汐2023-05-29

在物理学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构成了我们所知的宇宙的基础。空间可以被视为一个三维的实体,其中的物体可以在三个方向上移动:上下、左右和前后。而时间则是一个单向的维度,它从过去流向未来,我们不能在时间中向后移动。

然而,这种理解在相对论中被挑战。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被合并为一个四维的实体,被称为时空。在这个框架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所谓的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的现象。

相对于生命,时间远比空间重要。而物理学的情形相反。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生命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时间中发生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是单向的,不能逆转。这就是所谓的时间的箭头,它指向未来。

Δt > 0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时间的变化(Δt)总是大于零,即时间总是向前流动。

而在物理学中,情况则不同。在物理学中,空间和时间都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可以在空间中的任何地方发生,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中的方程通常包含时间和空间的变量。例如,牛顿的第二定律可以写成:

F = ma

其中,F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导数,因此这个方程包含了时间的变量。

然而,物理学中的时间和生命中的时间是不同的。在物理学中,时间是可以逆转的。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中的方程通常是时间对称的,即如果你将时间反向,方程仍然成立。例如,牛顿的第二定律就是时间对称的。如果你将时间反向,力和加速度也会反向,但方程仍然成立。

空间穿越是穿越空间从一点到另一点,空间本身相对静止,而时间则不断流动。严格说来,时间穿越不可能,而只有在时间中穿越(travel in time)。或者说,时间就是穿越。时间穿越是时间的穿越。这正如盖尔顿所强调的,“时间的穿越(the transience of time)是生命体验中本质性的、明显不可还原的特征”。简单说就是活着,活着的我们随着时间向前。

这个观点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

Δx = vΔt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空间的变化(Δx)等于速度(v)乘以时间的变化(Δt)。这个公式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速度来改变我们在空间中的位置。但是,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流动,时间总是向前流动。

空间的意义通常是间接的,因为我们不能直接感知空间,而是通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来感知空间。例如,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到一个房间的大小,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房间内的物体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来间接地感知到房间的大小。同样,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到地球的大小,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来间接地感知到地球的大小。

时间,另一方面,渗透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情感都有其时间意义。我们通过记忆和预期来感知时间,这是一种直接的感知。例如,我们通过记忆过去的事件和预期未来的事件来感知时间的流逝。此外,时间也可以直接激发情感,例如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柏拉图的宇宙观念是基于五个完美的几何结构,即所谓的“柏拉图固体”。这五个固体是正四面体、立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柏拉图认为,这五个固体代表了宇宙的五种基本元素:火、土、空气、水和宇宙。在柏拉图的观念中,时间并不重要,除了它在记忆中预设了一定的时间概念之外,它基本上是用来“说故事”的道具。

伽利略曾经说过:“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倘若不懂几何学就会迷失方向”。这是因为在他的理解中,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对空间和时间的精确度量和理解,而几何学提供了这种度量和理解的基础工具。然而,他并没有特别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这可能是因为在他的时代,时间的概念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和接受。

然而,广义相对论则把时间纳入空间,使之成为闵可夫斯基第四维空间。这是因为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四维时空。在这个四维时空中,时间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是与空间一起描述物体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是空间的一部分,是描述物体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

物理学家罗微利认为时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变量,这是因为在某些物理过程中,时间的影响可以被忽略。例如,在研究某些静态的物理现象时,我们可以忽略时间的影响,因为这些现象与时间无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时间在所有的物理过程中都可以被忽略。

巴博则认为时间不存在,这是因为在他的理论中,时间被视为一个人为的概念,是人类为了描述自然现象而创造的一个工具。他认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时间,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这种观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它忽略了时间在描述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存在的各种时间观点可以被分成两大类:即物理学时间观和生命时间观。A-时间理论和B-时间理论是对时间的两种基本理解。A-时间理论认为时间是有方向的,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而B-时间理论则认为时间是无方向的,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这两种理论分别对应于生命时间观和物理学时间观。然而,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认为生命时间,即所谓的时间之箭,基本上是幻象。时间的流动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其方向之不可逆等,都不是真实的现象。

时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结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将时间视为一个线性的过程,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然而,这种线性的时间观念在哲学和物理学中并不总是被接受。例如,量子物理学中的超定域性原理表明,两个相距很远的粒子可以在没有任何信息传递的情况下同时改变状态,这就打破了我们常规的时间观念。

现在主义

现在主义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哲学理论,它主张只有现在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直观感觉,因为我们只能直接感知到现在的事件,而无法直接感知到过去或未来的事件。然而,现在主义的观点在哲学和物理学中并不是没有争议的。首先,我们需要问的是,什么是“现在”?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将“现在”定义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将“现在”看作是一个持续的时间段。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现在”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和哲学中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例如,在相对论中,两个观察者可能会对同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有不同的看法,这就使得“现在”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此外,量子力学中的超定性现象也使得未来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确定了,这与现在主义的观点形成了冲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感觉是错误的。相反,这可能反映了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时间信息的方式。在认知科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大脑会构建一个“心理时间线”,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世界。这个时间线是基于我们的记忆和预期,而不是物理时间。因此,我们感觉到的“现在”实际上是我们大脑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信息的一种整合。

在A-理论中,时间被视为具有三种内在性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观点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因为我们通常会将事件分类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然而,A-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相对论中的时间扩张和时间收缩现象。

除了现在主义,A-理论还包括移动聚光灯理论和堆积木理论。移动聚光灯理论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存在的,而现在只是聚光灯照射到的部分。这种观点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只能感知到现在的事件,因为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聚光灯,只能照亮现在的事件。堆积木理论则认为,时间像堆积木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存在的总体积会不断增大。这种观点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有过去的记忆,因为过去的事件就像已经堆积起来的积木。

然而,无论是现在主义,移动聚光灯理论,还是堆积木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这是因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它也是一个心理现象。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是通过我们的意识和认知进行的,这使得时间成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现象。

现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在(existence)和现在(now)有概念上的联系,凡存在都存在于现在,过去不存在而将来是可能存在。这个观点反映了我们对现在的重视和对过去和未来的忽视。然而,这个观点也有其问题。例如,如果只有现在存在,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预期?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一方面,现在主义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意识和认知是在时间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都是在时间中发生的,这使得我们无法完全摆脱过去和未来。例如,我们的记忆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我们的预期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这些都是我们的意识和认知在时间中发展的结果。

现在主义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无法解释我们对现在的感知。我们通常认为现在是一个瞬间的状态,然而,这个瞬间实际上是无法被我们直接感知的。我们对现在的感知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预期。这就使得现在主义的观点变得复杂。

时间的流动

时间的连续流动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直观感受。我们感觉到时间像河流一样在不断地流动和消逝。这种感觉可以被理解为时间的连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结合。连续性意味着每一时刻都是正在消失的此刻被新出现的时刻所取代,中间没有间断。不可逆性则意味着现在在成为过去而过去不会成为现在。

这种对时间的感受与现在主义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现在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时间的连续流动性。因为在现在主义的框架下,时间的流动性是静态的,即每一时刻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任何变化。这与我们的直观感受是不符的。我们感觉到的是时间的动态流动,即每一时刻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根据A-理论,我们可以将现在性之变分为三种立场:现在主义、堆积木理论和移动聚光灯理论。

现在主义认为,只有现在存在,而过去和将来不存在。这种观点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E(t) = δ(t - t0)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存在函数,其中t是时间,t0是现在的时间,δ是狄拉克δ函数。这个公式表明,只有当时间等于现在的时间时,存在函数的值才为1,否则为0。这就是现在主义的核心观点。

堆积木理论认为,现在在不断累加。这种观点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E(t) = Θ(t - t0)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存在函数,其中t是时间,t0是现在的时间,Θ是阶跃函数。这个公式表明,当时间大于或等于现在的时间时,存在函数的值为1,否则为0。这就是堆积木理论的核心观点。

移动聚光灯理论认为,现在是“浏览次序”之先后变动。这种观点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E(t) = f(t - t0)

这个公式表示的是存在函数,其中t是时间,t0是现在的时间,f是某种函数。这个公式表明,存在函数的值依赖于时间和现在的时间的差值。

我们可以将时间的流动性视为牛顿时间的一个特性。牛顿时间是绝对的,它在整个宇宙中均匀流动,不受任何物理过程的影响。这种流动性可以被视为时间的对称性,即时间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流动,这种流动性不会违反任何物理定律。这种对称性在物理学中被称为时间对称性。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时间的流动是不可逆的。例如,人死不能复生,青春不再,往事不可追。这种不可逆性与我们的意识活动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意识可以自由地在时间中旅行,可以回忆过去,也可以预期未来。这种不可逆性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看到或体验到真实存在的第四维度,也就是时间维度。

过去和未来的非对称性

基于存在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过去是确定的,因为它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改变;而未来则是开放的,因为它还没有发生,我们有可能通过行动去改变它。这种观念可以通过下面的逻辑式表示:

如果 p(过去的事件)已经发生,那么 ◻p。 如果 ◇q(未来的可能事件)还没有发生,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实现 q。

其中,"◻"表示必然性,"◇"表示可能性。

具体来说,对于我们的主观经验,过去已经确定,而未来仍有无限可能。这是生活中最直接、最直观的体验,人类在决策时,会立足于当前已知的过去和当前可预测的未来,而这就构成了我们对时间非对称性的最基本认识。

然而,这个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因为在时间的非对称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时间的非对称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只有现在存在,过去已经消失,未来还没有来到。但是,这种现在主义的观点忽略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过去对现在有影响,现在的选择又会影响未来,这就形成了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被称为秩序不对称。这种连续性不仅是时间流动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因果关系的基础。

然而,再深入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时间的非对称性还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我们通常认为,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前,而且原因的变化会影响结果。这种从原因到结果的方向性,即因果不对称性,是时间的一种基本特性。因此,对于时间的非对称性的理解,既有现在主义的存在不对称,也有因果关系的因果不对称,还有连续性的秩序不对称。

那么,过去和未来的非对称性是否绝对呢?哲学家卢克莱修认为,人死后的时间和死前的时间有对称性。在他看来,未来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都是封闭的,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将过去和未来的非对称性限制在生命体的经验之中,而不是看作是时间的客观属性。但这是一种哲学观点,而非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

事实上,我们通常认为,过去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被称为第四种非对称。这种观念的出现,不仅是由于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地位,还与我们的决策有关。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当前的选择,影响未来的发生。而对于过去,我们无法再去改变,因为它的原因也已经不存在了。

然而,这种观念并非没有问题。首先,如果过去不能改变,是因为它不存在,那么,未来现在也不存在,我们又如何能够改变未来呢?这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矛盾。其次,如果我们认为未来是开放的,可以被改变,那么这是否表示时间本身有一种开放性呢?我们通常认为,时间的开放性是由于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影响未来的发生。这种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空间关系,是我们对自由意志的一种表达。

在这个问题上,物理学的观点似乎更为清晰。在物理学中,时间是颗粒的,而不是连续的。这种颗粒化的时间观念排除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绝对区分。在物理学的观点中,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同时性,只有当地的时间。这种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时间的非对称性,因为在这种观念中,时间的非对称性更像是一种局部的、颗粒化的特性。

时间是意识的产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心理活动实现的。例如,人们会感到时间在快乐的时候过得快,在痛苦或无聊的时候过得慢。此外,人们在集中精力进行某项任务时,常常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而在分心的情况下,感觉时间过得缓慢。这种主观的时间感知,反映了我们的意识如何处理和解释时间信息。具体而言,我们的大脑会收集并处理来自外部环境的时间信息,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以及来自内部生理过程的信息,如心跳和呼吸的频率。这些信息会被整合到我们的意识中,形成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然而,意识并不只是被动地接收时间信息,而是通过动态的过程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以形成对时间的感知。这种解释的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如前额叶、颞叶和海马等,这些区域在记忆和认知功能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这种解释的过程也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胆碱等,这些递质在情绪和注意力的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意识对时间的感知是通过复杂的脑网络和神经递质交互来实现的。

对于神经学研究,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时间感知涉及到神经元的活动。每个神经元都有其自身的活动节律,这些节律通过相互的同步和解同步来形成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例如,某些神经元在我们的眼睛看到太阳升起时会变得活跃,而在太阳落下时会变得不活跃。这种神经元活动的模式会被编码到我们的意识中,形成我们对一天时间的感知。

从这些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时间是意识的产物,至少在我们的意识如何解释和处理时间信息这个层面上是这样的。这个观点并不意味着时间是幻象,或者时间不存在。相反,它强调了我们的意识在处理时间信息,形成对时间的感知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个观点并不排除物理时间的客观存在,以及神经元活动对时间感知的影响。

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是全新的理论,反倒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例如,柏拉图在其著作《法律》中曾经提出:“时间是天体运动的数,它是宇宙魂灵的旋转。”这种观点强调了我们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以及我们的意识在处理和解释天体运动信息来形成时间感知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也曾经讨论过时间和动态的关系,他认为“时间是动态的数,因为它是连续的,而动态又是连续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时间和动态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的意识在处理和解释动态信息来形成时间感知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当我们说“时间是意识的产物”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强调我们的意识在处理和解释时间信息,以及形成对时间的感知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观点并不排除物理时间的客观存在,也不排除神经元活动对时间感知的影响。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时间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时间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我们的意识来感知和理解时间。

用熵来解释时间

罗瑞利的理论中,熵增并非一个基本的、严格适用于所有系统的规律,而是一个对于大多数宏观系统有效的大概规律。这是因为在微观层次,即单个粒子的层次,熵增的现象往往会消失。举例来说,当我们观察一个单个的原子或者分子时,我们无法观察到熵增的现象。这是因为在这个层次上,粒子的行为主要由量子力学规则决定,而这些规则通常表现为一种统计性的规律,而非确定性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简单地将热力学的概念如熵直接应用。

对于生命时间的不可逆,罗瑞利认为这是熵增现象的一种反映。就像我们无法通过减少一个系统的熵来使其回到过去的状态一样,我们也无法通过任何手段来使一个生物体回到其过去的状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时间的不可逆性可以被看作是熵增现象的一个例子。

然而,罗瑞利的论点也存在问题。首先,为了使他的论点成立,他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否定薛定谔的负熵生命论。薛定谔认为,生命是一种反熵的现象,即生命体系的存在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不再是永远增加。但是,这个观点在科学界并不被普遍接受,因为很多科学家认为生命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体系中的熵增也同样是存在的。

其次,即使宏观的不可逆性在微观层面上可以消解,但是如何解释生命过程的不可逆性仍然是一个问题。生命和死亡可能仅仅是我们从宏观角度的描述,但生命和死亡的不可逆性显然有一个独立于我们观察的现实基础。换句话说,生命的不可逆性不仅仅是我们的观察结果,而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属性。

最后,熵增可能是一个观察者中心的现象,即我们只能从我们自己的参照系中观察到熵增。如果我们将生命和死亡看作是类似的观察者中心的现象,那么这种解释将变得复杂。因为生命和死亡的不可逆性不仅仅是我们从宏观角度的观察结果,而是有一种独立于我们观察的现实基础。

马图拉那和瓦勒拉的生命观
(www.ws46.Com)

马图拉那和瓦勒拉的观点是生命的存在本质是“组织”,而非生命个体或生命物质的组成。这是一种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不断自我复制、自我生成,生命因此有了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马图拉那和瓦勒拉的观点将生命的存在引向了一种超越物质性、具有更高维度的理论空间。由于组织不是物质,因此生命本身并无生老病死之说,生命的存在不再受制于时间的流转,它的生存状态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性。

首先,我们对“组织”进行讨论。他们将生命视为一种不断自我复制的关系网,即“组织”。在这个意义上,生命被视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实体。这种观念颠覆了我们关于生命的传统观念,将生命置入一个更大的、动态的、关系性的范畴中。这一观念可以形象地用以下数学公式表达:

假设 Ω 是一个生命系统,那么在每一时刻 t,Ω 的状态可以用一个状态函数 Ψ(Ω, t) 描述。此时,组织关系可以被看作是状态函数 Ψ 与时间 t 的关系,即 dΨ/dt ≠ 0,即状态函数 Ψ 是时间 t 的动态函数,反映了生命系统状态的变化。

生命体的这种自我复制的特性,使得生命体能够在环境中自我复制,进化和适应。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命体的信息处理和传递机制,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这种机制可以用信息论的方法来描述:

假设一个生命体在每个时间点 t 都接收到外界的信息 I(t),那么生命体的信息处理和传递机制可以用一个信息函数 I(Ω, t) 来描述。而生命体的自我复制性就是信息函数 I 与时间 t 的关系,即 dI/dt ≠ 0,反映了生命体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动态过程。

此外,马图拉那和瓦勒拉把生命的意义扩展到了时间的维度。他们认为,作为组织的生命并不是时间性的存在。换言之,生命的存在和持续并不取决于物质个体的生老病死,而是取决于组织关系的持续。在这种观念下,时间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而变成了一种循环的、自我复制的、持久的过程。这一观念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

设 T 为时间,Ω 为生命系统,如果生命的存在和持续是取决于组织关系的持续,那么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时间函数 T(Ω),使得 dT/dΩ = 0,即时间 T 是生命系统 Ω 的常数函数,反映了生命的持久性。

接下来,我们转向“结构”的讨论。结构在他们的理论中是有形的,物质化的实体。他们认为,当组织关系在特定环境中以个体形式实现时,生命就成为了物质。他们用椅子作为例子,椅子的本质是其组织,而各种具体的椅子,如躺椅、轮椅,才是物质。这一理论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生命与物质的关系,即物质是生命组织的特定形式。这一观点可以用公式来表示:

假设 Ω 是一个生命系统,那么在每一时刻 t,Ω 的状态可以用一个状态函数 Ψ(Ω, t) 描述。而当组织关系以个体形式实现时,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结构函数 S(Ω, t),使得 S = Ψ,即结构 S 是状态函数 Ψ 的具体形式,反映了生命的物质化。

生命个体在具体环境中,通过物质形态实现抽象的生命组织,并与自身的环境相连接,建立生命“结构”以维持不断自制的组织关系。这一过程是生命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 Ω 为生命系统,E 为环境,t 为时间,那么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一个相互作用函数 I(Ω, E, t) 描述。而生命个体的存在和生存是依赖于这种相互作用的,即 dΩ/dt = I(Ω, E, t),即生命系统 Ω 的变化是依赖于其与环境 E 的相互作用。

生命个体的首要生存任务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分”,即体现自己组织和属于自己的特殊结构。这种“分”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生命个体的身份标签,是其与环境互动的关键。这可以用公式来描述:

设 Ω 为生命系统,E 为环境,D 为生命个体的“分”,那么生命个体的存在和生存是依赖于其找到“分”的,即 D = f(Ω, E),即生命个体的“分” D 是其与环境 E 的函数。

生命个体的时间印象(时间Ⅱ),源自生命的负熵而非物理的熵增。对于个体而言,负熵体现为生命体与环境之间的非对称的能量/秩序输送关系。公式化表达,这个过程可以写成:

I = ∫_birth^death (dE/dt) dt

其中,I代表个体的时间印象,dE/dt表示能量/秩序的输送速率,积分的上下限分别是出生和死亡。这表明,生命体在其生命周期内,通过从环境吸收和存储能量/秩序,形成了一个与时间相关的信息结构——生命的时间印象。

所谓的出生和成长,就是这个能量/秩序的输送和存储过程。而衰老和死亡,就是这个过程的减缓和停止。在本质上,生命的时间旅行,都只是生命结构之空间关系的不同态势。

生命时间是生命主体得以自我认识、自我构造、自我“分”离的图式。它是个体与环境结合而形成的生命结构的一部分。生命主体通过感知、理解和反映自我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形成了生命时间的图式。公式化表示,这个过程可以写成:

T_self = ∫_birth^death (ΔS_self/Δt) dt

其中,T_self代表生命主体的时间图式,ΔS_self/Δt表示个体自我结构的变化速率,积分的上下限分别是出生和死亡。

生命主体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划分来构造和确认自我形象,并靠各种心理时间旅行来安排和指导自己的“未来”和目的*行为。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T_self = ∫_past^future (ΔS_self/Δt) dt

在这个公式中,T_self表示生命主体的时间印象,ΔS_self/Δt表示个体自我结构的变化速率,积分的上下限分别是过去和未来。

个体意识把空间时间化,把结构的终结看成是死亡,尽管这在本质上是错误,然而它却不可能得到错误信号。理由非常简单:生命认知是生命体认知,是结构的一部分;没有生命结构,也就无所谓生命认知;当结构解体,认知也就不存在;因此即使预测错误的信号发生,也已经没有了接收方。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T_self(end) = lim_ΔS_self→0 (ΔS_self/Δt) dt

在这个公式中,T_self(end)表示生命主体的时间印象在结构终结时的状态,lim_ΔS_self→0表示当生命结构趋向消失时,ΔS_self/Δt表示个体自我结构的变化速率,Δt表示时间的变化。

总的来说,我们把生命时间看成是生命结构的一部分。它也是生命自我构造的图式。时间图像既有其主观幻象特性又有其反物理的生命规律的客观基础。时间之所以显得不可逆,不仅仅是因为宏观描述的结果,而是因为客观生命规律中包含生命体生存和发展所得以依赖的幻象。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