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2.2亿年,地球穿越银河系的证据,在地球内部被发现了
科学家在寻找外星文明和适合人类宜居的第二家园时,常常会以地球的自然环境为标准,去寻找具备相同条件的星球。 比如行星的表面温度以及温差范围,是否含有水资源等,其中最重要的首要条件是该行星的构造,即内核是不是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心,那么地球的地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澳大利亚珀斯科廷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地球地壳的形成的周期和地球穿越银河系悬臂的周期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同步关系,地球最终能够形成大陆,也与地球周期性穿越银河系悬臂有关。 地壳中古老的岩石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还是一个水世界,整个星球表面都被海洋覆盖着,有理论认为,彗星撞击为形成地壳创造了机会,彗星到达地球传递的能量会破坏海洋原本的地壳,地壳开裂后就会从地层内部涌出大量物质。 这些物质中密度较高的部分会沉入海底,继续形成海洋地壳,密度较低的物质则漂浮在海岸上,而这恰好是地球通过银河系悬臂的频率。 要想探寻最初的大陆板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就要寻找在几十亿年前的地球活动中,地壳中不受影响的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它们被称为古陆核,又名克拉通。 皮尔巴拉克拉通是澳大利亚西北部一个约有35亿年历史的地质结构,分析铀元素的衰变速度推算出这些晶体的年龄,其次锆石晶体结构中的氧同位素可以告知我们它的成长环境。 锆石晶体的氧同位素在不同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比值,通过它就可以判断这里的锆石曾经存在于海底还是地表。 对锆石晶体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皮尔巴拉克拉通上的锆石晶体大约形成于35亿年前靠近地表的位置,而地幔羽状物运输的锆石本应来自更深的地方,这恰好符合陨石撞击的地质效应。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约每两亿年太阳系就会穿越一次银河系的旋臂,进入旋臂后,受旋臂内高物质密度影响,太阳系内的天体也会有一些变化。
太阳系外围存在着一个柯伊伯带,它是由大量小行星组成的环状区域。一般情况下它们运行的轨道相对稳定,不会突然冲向太阳系内部,地球大陆的形成与银河系旋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