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将结束,在过去这一年里,中国航天有哪些成果?
时间之河日夜奔流不息,转眼间2021年即将走向尾声在这一年,有许多事在我们的生命沙滩中留下了痕迹,或喜或悲,虽然对宇宙而言这只是刹那的瞬间,但即便地球如尘埃般渺小,降落点杰泽罗陨石坑在远古时期曾存在一处湖泊和一处河流三角洲,毅力号将在此进行研究的工作,并采集相关火星样本。 4月22日,毅力号成功将火星大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创下了历史记录。其中的MOXIE装置利用电和化学方法,把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分解,产生了一名正常活动的宇航员十分钟所需的氧气量。如果未来能够制造出效率更高的MOXIE设备来转化氧气,或许在火星上建立居住地不再是空谈。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车成功登陆2020年7月23日,携带了火星探测车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祝融”号火星探测车则意味着我国点燃了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导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奔向星辰大海。 祝融号相较于其他火星探测车,它的移动能力更强大,6个车轮都可以独立驱动,具备蟹行运动能力,可以灵活避障以及进行大角度爬坡。火星地势复杂,一旦陷入坑中失去行动能力,任务也基本宣告失败。 所以更强的移动能力代表着更长的使用寿命。未来它将巡视火星地形,探测大气成分,进行水源探查,为以后移居火星打下基础。 人造太阳运行创新纪录5月28日,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了新的突破,创下了1.2亿摄氏度运行101秒和1.6亿摄氏度运行20秒的世界新纪录。 我们目前赖以生存的石油和煤炭都是一次性能源,在百年之后将会消耗殆尽。而地球万物生长所需要的光和热,都来自于太阳核聚变后释放的能量。5月18日,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运行,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一个月后,天和核心舱迎来了它的首个载人任务。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天和核心舱成功与飞船进行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此次的羲和号卫星运行与距离地面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在这里每天对太阳进行24连续的观测,主要的科学载荷时太阳空间望远镜。它将首次实现对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以往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 对太阳进行观测,可以降低或规避它对地球的不利影响。此前对太阳的探测主要是通过紫外线或X射线,主要观察太阳高层大气。而可见光波段的探测还是要基于地面望远镜,但地面上的可见光观测会受到地球大气扰动,导致分辨率较低,无法进行高质量数据收集。 羲和号的Hα波段探测可以对太阳的低层大气进行精准观察,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为解决太阳爆发能量传输模型的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总体来看2021年是中国航天大踏步前进的一年,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里,针对月球的嫦娥工程还会进步一推进,力争在2030年前完成载人登月,近地轨道上的国产空间站也将在2022年迎来第三批航天员,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无论何时,我们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