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一种新类别:白矮星脉冲星
白矮星是最常见的恒星化石,它们是恒星演化的最终阶段之一。当恒星耗尽了核燃料,就会变成一颗白矮星。白矮星的质量大约等于太阳的质量,但是体积却和地球相当,因此密度非常高。 当白矮星和另一颗恒星组成双星系统时,它们就可以展现出不同的物理现象和演化过程。例如,如果白矮星从伴星上吸积物质,导致它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就会形成1a型超新星。如果两颗白矮星相互靠近,就可能发生并合并且向外辐射引力波。 在2023年6月,一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一颗非常特殊的白矮星双星系统:J191213.72-441045.1(以下简称J1912-4410)。这个系统由一颗M型矮星和一颗快速旋转的白矮星组成,它们的轨道周期是4.03小时。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系统在从无线电到X射线的广泛波段上都发出了5.30分钟周期的脉冲信号。 这种脉冲信号非常罕见,目前只有另一个已知的例子:AR Scorpii(以下简称AR Sco)。AR Sco也是由一颗M型矮星和一颗快速旋转的白矮星组成,它们的轨道周期是3.56小时。它在从无线电到X射线的广泛波段上都发出了1.97分钟周期的脉冲信号。由于这种脉冲信号类似于中子星脉冲星(pulsar)的信号,AR Sco被称为白矮星脉冲星。 白矮星脉冲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产生脉冲信号的?它们又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这些问题都是天文学家目前正在探索和解答的难题。J1912-4410的发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证据。 首先,J1912-4410证实了白矮星脉冲星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类别。这意味着在银河系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类似的系统,只是还没有被发现或者识别出来。这也意味着白矮星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的。 其次,J1912-4410为白矮星脉冲星的脉冲机制提供了新的约束和测试。目前,关于白矮星脉冲星的脉冲机制有几种不同的假设,包括M型矮星的日冕环、白矮星的磁层 、白矮星相关的弓形激波等。这些假设都需要解释为什么白矮星脉冲星的脉冲周期是两颗恒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周期之间的差频。 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脉冲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J1912-4410和AR Sco的脉冲周期和轨道周期之间有一个相似的比例关系,这可能暗示了一种普遍的物理机制。同时,J1912-4410和AR Sco在不同波段上的脉冲信号有一些差异,这可能反映了不同系统参数(如磁场强度、自转速度、轨道倾角等)对脉冲信号的影响。 最后,J1912-4410为白矮星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模型提供了新的支持和验证。要形成白矮星脉冲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白矮星要有很强的磁场,二是白矮星要有很快的自转速度,这两个条件都不容易实现。 白矮星的磁场可能是由于恒星演化过程中磁场守恒或者放大而产生的 。白矮星的自转速度则需要通过从伴星上吸积物质而增加角动量而产生的。然而,这两个过程之间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吸积物质太多,就会导致白矮星爆发超新星而消失;如果吸积物质太少,就无法使白矮星达到足够快的自转速度。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的吸积模式,既能使白矮星快速旋转,又能避免超新星爆发。 目前有几种可能的模型来解释这种模式,包括共生双星模型、共旋盘模型、共振锁定模型等。J1912-4410和AR Sco都符合这些模型所预测的参数范围,为这些模型提供了观测证据。 总之,J1912-4410是一颗令人兴奋和神秘的白矮星双星系统,它为我们理解白矮星脉冲星这一新奇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信息。未来,更多的观测和理论工作将会揭开白矮星脉冲星背后的奥秘。 |
- 上一篇
全息显示:用光学干涉原理产生立体图像
全息显示是一种利用光学干涉原理产生立体图像的技术,而动态全息显示使用可变的全息图像。动态全息显示相比静态全息显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逼真度,动态全息显示主要依赖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s)或数字微镜器件(DMDs)等电子器件来产生可变的全息图像。寻找一种新型的动态全息显示技术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介电超表面全息显示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实现动态可调的全息图像。
- 下一篇
如何在对撞机中“看到”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学家们只能通过高能粒子对撞机来产生希格斯玻色子,并且具有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期特征。我们需要知道希格斯玻色子的产生和衰变方式。有很小的概率会产生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有多种可能的衰变模式,希格斯玻色子衰变成两个光子的分支比约为0.2%,物理学家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衰变模式的分支比、信噪比、背景抑制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