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新型天体:大质量磁氦星
在宇宙中,有一些非常奇特的天体,它们的磁场强度高达10^14高斯,比太阳的磁场强度高出几千万倍。这些天体被称为磁星,它们是一种特殊的中子星,即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致密恒星残骸。磁星的形成机制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具有强磁场的恒星核塌缩而成的,也有人认为它们是由两个中子星合并而成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发现的天体类型——质量较大的磁性氦星,它可能是磁星的前身。我们利用多个望远镜,观测一个双星系统HD 45166,并分析其光谱和极化特征。我们发现该系统中包含一个磁场强度为43千高斯的氦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磁场的大质量恒星。通过恒星演化计算预测,这颗氦星将在未来爆发为超新星,并留下一个磁星残骸。 氦星和沃尔夫-拉叶星氦星是一种已经失去了外层氢层的裸露恒星核,它们通常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光度。氦星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形成:一种是由于恒星风爆发而剥离外层氢层的大质量恒星;另一种是由于与伴星交换物质或共生演化而失去外层氢层的中等质量恒星;还有一种是由于两颗较小质量的白矮星或氦核合并而形成的。 沃尔夫-拉叶(WR)星是一类特殊的氦星,它们具有很强的恒星风,并且光谱中以宽发射线为主。WR星可以分为几个亚型,根据它们表面元素丰度不同而命名。其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两个亚型是WN型和WC型。WN型WR星主要由氮和氦组成,WC型WR星主要由碳和氦组成。这些元素都是恒星核内部核聚变产生的元素,它们被恒星风带到表面,反映了恒星核心演化的阶段。 HD 45166系统HD 45166是一个距离地球约1.5千秒差距的双线光谱双星系统,也就是说,它由两颗相互绕转的恒星组成,但我们只能从地球上看到其中一颗。该系统中可见的恒星是一颗WN型WR星,它的光谱显示出强烈的氮和氦发射线。该系统的轨道周期为9.1天,轨道偏心率为0.28。 我们使用了多个望远镜对HD 45166进行了观测,使用了光谱和光谱偏振测量技术,以及多波段光度测量技术,来研究该系统的物理性质。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和意外的结果。 磁性氦星我们首先发现了HD 45166中WR星的磁场信号。我们使用了一种称为斯托克斯参数的方法,来描述恒星发出的光子的偏振状态。我们发现,在WR星的氮和氦发射线附近,斯托克斯参数V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表明了存在着沿着视线方向的磁场分量。我们使用了一种称为Zeeman-Doppler成像的技术,来重建WR星表面的磁场分布。我们发现,WR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极磁场,其最大强度达到了43千高斯。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磁场的大质量恒星,也是第一次在WR星中发现磁场。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HD 45166中WR星的质量和演化状态。我们使用了一种称为光谱能量分布(SED)拟合的方法,来估计WR星的温度、半径、光度和表面重力。我们发现,WR星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光度,但却有很小的半径和很低的表面重力。这意味着WR星具有很小的质量,只有约2M⊙。这是一个非常罕见和异常的结果,因为通常认为WR星都是大质量恒星的产物,而且它们在失去外层氢层后仍然保持较高的质量。 我们使用了一种称为二进制演化代码的数值模拟工具,来探索HD 45166中WR星可能的形成机制。我们考虑了几种可能的初始条件,包括单个恒星、双恒星或三恒星系统,并模拟了它们经过数十亿年演化后的结果。我们发现,最能解释观测数据的模型是一个由两颗较小质量的氦核合并而成的WR星。这种合并过程可以产生一个快速自转和强磁场的氦星,并且可以解释该系统中另一颗不可见恒星较大质量和较高偏心率的原因。 磁星前身我们最后讨论了HD 45166中WR星未来的命运。我们预测,该WR星将在未来几百万年内耗尽其核心内部可燃烧的碳和氧,然后发生核塌缩,形成一个超新星爆发。由于该WR星具有很高的自转速度和磁场强度,我们认为它将产生一个磁星残骸,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子星或黑洞。这样的磁星将具有很高的能量和活动性,可能会发出强烈的射电脉冲和伽马射线暴。 我们认为,HD 45166中WR星是一种新发现的磁星前身类型——质量较大的磁性氦星。这种天体类型可以通过两颗较小质量的氦核合并而形成,从而产生一个快速自转和强磁场的氦星。这种合并过程可以解释一些观测上的谜团,例如为什么一些超新星爆发前没有明显的大质量恒星前身,以及为什么一些磁星具有很高的自转速度和偏心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