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原子中存在自旋子的证据
自旋是一种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粒子的内在磁性。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微小的磁铁,有一个北极和一个南极,可以指向不同的方向。自旋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就是它只能取一些离散的值,比如1/2、1、3/2等。这些值称为自旋量子数,它们决定了粒子的磁矩,也就是它们产生磁场的强度。例如,电子是一种自旋量子数为1/2的粒子,它有两种可能的自旋状态:向上或向下。 当一个具有自旋的粒子放在一个外部磁场中时,它会受到一个力矩,使得它的自旋倾向于与磁场方向对齐。这个过程称为自旋进动,就像一个陀螺在重力作用下倾斜一样。但是,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知道粒子的自旋方向和角速度。因此,我们只能说它们有一定的概率处于某个自旋状态。例如,如果我们用一个水平方向的磁场来影响电子,那么它有50%的概率处于向上的状态,也有50%的概率处于向下的状态。如果我们用一个垂直方向的磁场来影响电子,那么它会进入一个叠加态,即同时具有一定比例的向上和向下分量。这个比例取决于磁场的强度和电子与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自旋子”。这是一种由单个钴原子在铜表面上形成的新奇量子态。钴原子也有自旋,而且比电子更复杂,因为它不仅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还受到铜表面电子的影响。铜表面电子是非磁性的,但是当它们与钴原子相互作用时,它们会产生一个有效磁场,使得钴原子与铜表面形成一个强耦合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用一个经典模型来描述,就像一个刚性球体被两根弹簧连接在一起,并且被一个外部力拉动一样。 在这个模型中,刚性球体代表钴原子,弹簧代表铜表面电子与钴原子的耦合,外部力代表外部磁场。当外部力拉动刚性球体时,它会使得弹簧发生形变,从而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会使得刚性球体的位置发生振动,从而产生一个振动模式。这个振动模式就是“自旋子”。它的特点是它不仅与外部磁场有关,还与铜表面电子的密度和分布有关。因此,它是一种混合了自旋和声子的新奇激发。 为了证明“自旋子”的存在,实验物理学家使用了一种先进的技术,即扫描隧道显微镜(STM)。STM可以用来测量钴原子与铜表面之间的电流隧穿,即当一个尖锐的金属探针靠近钴原子时,会有一些电子从探针跳到钴原子或从钴原子跳到探针。这个电流隧穿与“探针、钴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电压"有关,因此可以用来探测钴原子的能级结构。如果探针与钴原子之间的电压等于某个能级差,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峰值或一个谷值,反映了电流隧穿的增加或减少。这种方法称为隧穿谱学。 实验物理学家在不同的外部磁场下,对不同的探针进行了隧穿谱学测量。他们发现,在没有外部磁场时,钴原子呈现出一个对称的能级结构,符合所谓的Kondo效应。Kondo效应是一种经典的量子现象,描述了一个磁性杂质与一个非磁性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磁性杂质会与金属中的电子形成一个束缚态,导致一个在费米能级附近的共振峰。 然而,在有外部磁场时,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他们发现,在dI/dU曲线中,即电流隧穿对电压的一阶导数曲线中,出现了一些偏移和分裂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钴原子的自旋在外部磁场下发生了进动和翻转。 更重要的是,在d²I/dU²曲线中,即电流隧穿对电压的二阶导数曲线中,出现了一个新奇的峰值。这个峰值只出现在探针为铁时,并且只出现在自旋向上通道中。这个峰值的位置与外部磁场的强度有关,而且与钴原子的自旋进动频率一致。这个峰值就是“自旋子”的直接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