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

普朗克常数的直接光电测定

科学探索万象经验2025-01-20

20世纪初,光电效应是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所谓光电效应,是指当某种材料受到光照时会发射电子的现象。经典的波动理论预测,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光的频率无关。然而,实验结果却显示出不同的特性:

  • 阈值频率:光的频率低于某一特定值时,无论光的强度如何,都无法激发电子。

  • 光强与动能:增加光的强度只会增加发射电子的数量,而不会影响电子的动能。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借助马克斯·普朗克的量子辐射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他提出,光由能量为E=hν的离散能量包(光子)组成,其中 ν为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会将其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的动能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K.E.=hν−ϕ。其中,ϕ为材料的逸出功。

爱因斯坦的理论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引入了光的量子性质。然而,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广泛质疑。密立根虽也是量子理论的怀疑者,但他决定通过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方程。

密立根的实验:方法学的杰作

密立根的实验是一项极为精确和巧妙的设计。他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光电效应在可控条件下的表现,直接测定普朗克常数h和逸出功ϕ。以下是其实验方法的详细介绍:

1. 实验装置

密立根设计了一个高度可控的真空管,管内包含一个光敏表面(通常由钠或锂等碱金属制成)。实验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 单色光源:使用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光敏材料。

  • 可调节的截止电压:通过外加电压阻止电子到达收集电极,并测量截止电压V₀。

  • 高精度测量工具:密立根确保对截止电压和光的频率测量的高度精确,同时消除了杂散光、表面不规则性等误差来源。

2. 核心测量

对于每一种光的频率ν,密立根记录了对应的截止电压V₀。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电子的最大动能与截止电压之间满足以下关系:K.E.=eV₀=hν−ϕ。这个方程表明,eV₀与ν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斜率为h。通过绘制 eV₀与 ν的关系图,密立根可以从斜率中计算出普朗克常数h,并从纵截距计算出逸出功ϕ。

3. 严谨的误差控制

密立根采取了极为细致的措施来减少实验误差。他精心打磨光敏表面,控制真空环境,并尽可能消除二次电子发射、杂散电场等干扰因素。

实验结果与发现

密立根的实验结果令人瞩目。他发现截止电压V₀与光的频率ν之间呈现出完全的线性关系,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方程。从斜率中,他精确计算出了普朗克常数h,其数值与通过黑体辐射实验得出的理论值高度一致。

此外,密立根确认了逸出功ϕ是材料的固有属性,与光的频率无关。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

影响与意义

1. 对量子理论的验证

密立根的实验首次通过直接测量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强有力地支持了光的量子理论。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揭示了光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

密立根对普朗克常数的精确测量具有深远影响。普朗克常数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常数,出现在量子力学、光谱学和原子物理学的核心公式中。

3. 诺贝尔奖的认可

1923年,密立根因其在基本电荷测量(油滴实验)和光电效应研究中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诺奖主要表彰他对基本电荷的测定,他的光电效应实验无疑巩固了其作为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地位。

密立根的怀疑与科学的讽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密立根本人对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持怀疑态度,他最初进行实验的目的就是试图否定这一理论。然而,他的实验结果却无可辩驳地支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这表明,科学的追求应超越个人偏见,以实验和事实为依据。

结论

密立根的论文《普朗克常数的直接光电测定》 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密立根的精确实验不仅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还提供了普朗克常数的精确值,这一基本量在物理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研究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并证明了光的双重性质(粒子性和波动性),这一概念至今仍塑造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