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简介
说到虞允文其实大家多多少应该认识这个人,他的一生非常的传奇,话说他其实是一位书生的,但是他却为南宋成功的续命了百年,那么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一位文弱书生是怎么做到让一个国家续命这么久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虞允文怎么死揭秘 虞允文是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虞允文简介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初六日,长江南岸采石矶宋军大营中,一位中年文官与一群惊慌失措的武将们发生激烈争执。他们谈论的话题,是“战”与“逃”的抉择。 任凭这位文官如何解释,武将们仍纷纷表示反对,什么敌众我寡啦,什么士气已堕啦,更有甚者,还质疑这位文官“不知兵”。 终于,这位文官忍无可忍,一巴掌拍向几案,喊出了一句令在场所有武将羞愧难当的千古名言: 今前控大江,地利在我,孰若死中求生?且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 这意思是说:诸位啊!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拼死一搏?况且朝廷养我兵千日之恩,难道我们今天不应该一战报国吗! 一瞬间,大帐内鸦雀无声,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时刻,到了…… 大器晚成,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这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文臣,名叫虞允文,隆州仁寿(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据《宋史》记载,虞允文自幼聪明好学,六岁时已通读《周礼》《左传》《论语》等九部儒家经典,七岁时就能撰写文章。 当然,内在才赋的施展离不开外在教育。虞允文的父亲虞祺,乃是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的进士,他在多处任职地方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史书记载,虞祺在梓州知州任上,就曾因坚决**奸相秦桧的盘剥勒索,被当地百姓所称颂。而虞祺为官、做人的风骨,日后也深深感染了虞允文。 除了才学突出外,虞允文也是个孝廉之人。 当时,由于宋朝泛滥的恩荫制度,别看虞祺仅为中层官员,但是虞允文还是通过恩荫获封了一个闲散的小官。可是,虞允文是一个孝子,他先是因为母亲病亡,哭得死去活来,以至于身体羸弱不堪,长期病休;后来,又因要照顾生病的父亲,拒绝任何调动。 就这样,虞允文守在父亲病床前,一守就是七年。这段时间里,他放弃了多次外调高升的机会,“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一心日夜照顾老父,寸步不离。 虞祺死后,一身傲骨的虞允文不想凭借父亲的恩荫做一个“闲散官”,决心通过科举正途,做一名为国为民的好官。于是,因照顾双亲而耽误了最佳入仕时间的虞允文,以44岁“高龄”参加了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的科举考试,并顺利进士及第。 可是,由于当时把持朝政的宰相秦桧极为忌惮蜀中文人那一身铮铮铁骨,导致虞允文始终没有机会在中央机关任职。他先后在四川老家的黎州、渠州等偏远地区任知州,直到秦桧死后,才有机会回到临安,得到宋高宗接见。 但真正的人才,是无惧被埋没的,既然有机会面圣,虞允文就要把治理国家的良言觐见主君。所以,在与高宗进行君臣召对时,虞允文便向皇帝提出了“畏天”“安民”“法祖宗”三原则,并对当时朝廷内外存在的文字轻浮、投机取巧、为政苛刻等时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对于虞允文的这些意见,《宋史》记载:“上嘉纳之。”皇帝很是欣赏他的治国之才,决定重用。所以,在此后三年多时间里,虞允文连续升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等清贵官职,似乎,他的人生就将终身与“文”相伴了。 然而,一件突发大事,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临危不乱,变身督师主帅战场 原来,南宋政权的老对手金王朝,在经历了二十年的两相和平共处后,突然决定向南宋下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也很野蛮——金朝皇帝完颜亮准备通过发动对南宋的战争,转嫁其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 于是,大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十月,由于残杀宗室、大兴土木而导致内忧外患的完颜亮,发动大军六十万,兵分四路,攻打南宋。四路大军中,完颜亮亲自统帅中军主力渡过淮河,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杀到长江岸边,南宋的两淮防线,很快土崩瓦解。 而此时的虞允文,正担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也就是前敌总指挥部的高参,他此次被派遣的任务,是到长江南岸采石(现在的安徽省马鞍山市一带)军营犒劳军队。 当虞允文来到采石的时候,他看到的,是近两万名从江北败退而来的残兵败将。而大江彼岸,则是十多万士气高昂的金国军队。糟糕的是,完颜亮已经准备好了战船,随时可能渡江。 更可怕的是,敌情已经如此严峻,当时的宋军却是群龙无首——前任总指挥王权畏敌如虎,已经被撤职;而新任总指挥、抗金名将李显忠,还在快马加鞭赶来前线的路上……长江防线,危在旦夕! 危急时刻,虞允文以文人之身挺身而出,他激励将士与金兵决一死战,更是对众位武将意欲投降的主张进行了痛斥,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大家听到虞允文为国**的诤言后,看到一名文人尚且不怕死,身为武将的军人们瞬间燃起了士气不甘落后,他们纷纷表示:“今既有主,请死战。”只要有人牵头,我们愿意决一死战。 但是同时,也有人好心地提醒虞允文:“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您是来犒赏三军的,不是来指挥作战的,您这样会不会被误认为越权呀?如果有人向朝廷打您的小报告,您恐怕会受到处分。 可是虞允文挥挥手,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国家如果都亡了,我还能躲哪儿去?生死存亡之际,哪还顾得上怎么考虑去逃避责任。 宋军得遇如此领袖,看来,战况很是有转机的可能。 采石大捷,终留一曲千古传奇 巧的是,正当这边虞允文激励将士、动员民众积极备战之时,长江对岸的完颜亮却遇到了麻烦事。 原来,由于完颜亮荒淫残暴,导致文武公卿早与其离心离德。他的堂兄完颜雍竟趁其率兵攻宋时发动政变,宣布自己即位,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完颜亮废黜。 此时的完颜亮,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立即回师率兵平叛,要么迅速灭掉南宋,再去处置政变的事情。由于在江北作战过于顺利,再加上完颜亮狂傲的性格,他瞬间决定:迅速渡江作战,一鼓作气消灭南宋政权。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爆发了。 决战当日,毫无指挥作战经验的虞允文决定:利用采石矶独特的地貌,将水军主力隐藏在突出江面的山石之后,将步兵和少数骑兵沿江岸列阵。待金兵战船刚靠岸、士兵们立足未稳之际,南宋水军与陆军便即刻一起杀出,夹击金兵。 由于金兵在此前从未遇到过宋军的拼死抵抗,再加上后方政变的消息早已传开,因此,本就是士气低落、阵脚大乱;再加上宋军统帅虞允文战略有方且鼓舞士气,所以,这一场采石之战,可谓立刻扭转了两军战局。 在这场持续了将近一天的战役中,一方面,宋军在陆战中顺利大溃金军;另一方面,在水战中,宋军更是比金军经验丰富得多,战船也灵便得多,先后击沉了不少金军战船。 然而,由于宋金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差接近10倍,力量过于悬殊,慢慢缓过劲儿来的金军,还是逐步向长江南岸压了过来。 恰在此时,一支从其他战线上败退下来的宋军路过采石,虞允文灵机一动,将他们拉上前线与周边民众一起,帮助宋军擂鼓助阵、摇旗呐喊,以之为“疑兵之计”唬住金兵。 这一招还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金兵听见长江南岸鼓声震天,又隐隐约约看到山背后旌旗招展,误以为宋朝援军到了,瞬间士气减了大半。他们很快兵败如山倒,退回了长江北岸。 金军的惨败,令完颜亮暴跳如雷。可他非但没有安抚军心,反而痛加杀戮,令金军厌战情绪更加高涨。不甘心失败的完颜亮原计划在第二天再次发动攻击,没想到虞允文竟然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江北,焚烧金兵战船300艘,基本上打垮了金军南进的力量。 完颜亮眼见从采石渡江无望,便移师扬州,强令金军三天之内渡江,否则就全部处死。金军在绝望之下,杀死完颜亮,整师北归。 谁能想,南宋的一场灭国大祸,就这样烟消云散,一场硬战恶战,竟以这样的方式赢得漂亮结局。也由此,朝廷延长国祚达百年之久。 但不管有如何幸运的外因,宋军能赢得这场战役的最大幸运,还是因为虞允文的存在。 作为一介书生,他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激励本已丧失斗志的残兵败将奋勇杀敌,是为大义;在他人瞻前顾后时,能够不计个人荣辱,以国家大局为重,是为大忠;在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时,能够审时度势,沉着应战,最终击败强敌,是为大勇。 这也就难怪毛主席在读到《宋史•虞允文传》“采石之战”这一段时,会发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赞叹。 |
- 上一篇
金史是如何评价岳飞的?
我们在谈论岳飞的时候,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岳飞是如何被冤如何被杀的过程上,或者就是岳飞有哪些历史功绩留下来,岳飞是南宋人,金国人,南宋最终被金国覆灭,对岳飞又有怎样的评价?南宋自修国史因被大肆篡改、相关史证被销毁,元代《宋史》承袭南宋自修国史,对岳飞的记载有很多虚假不实之处。没有被秦桧、史弥远篡改的金人自修国史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元代《金史》,是怎么说岳飞的呢?元朝编写宋、金两国历史时,
- 下一篇
历史上章邯有多厉害?
项羽的亲爷爷项燕就是被王翦弄死的。但王离率领的秦军精锐围困巨鹿城几十日,而后与项羽率领的楚军作战,各方面素质都远逊于王离所率领的秦军——王离的秦军是秦将蒙恬带出来的,这支军队把凶悍的匈奴赶到了漠北。虽然王离在巨鹿一败涂地,就打败了楚军大将周文。章邯又迅速地击败了邓说、伍徐、魏咎、蔡赐、陈胜、项梁等人,汉军败于彭城,也仰仗于骊山囚徒的凶猛和秦帝国高效的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