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陈炯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到“陈炯明”很多人都想到了军阀这两个字,陈炯明这个人也是军阀,但是他的军阀生涯好像争议特别大,有的人说他坏,有的人说他好,那么他到底是好是坏我们也不好分辨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他是南方的阎锡山,他的悲剧在于他离孙中山太近了,这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阎锡山的幸运就在于他离孙中山足够远。 所以陈炯明在国民党叙事里成了叛徒、野心家和反动军阀,而山西的阎锡山则成了模范省长,内政达人,党内巨头。 陈炯明和阎锡山一样,是典型的“本土派”军阀,换句话说就是“土豪”,他们虽然也认同广东和山西是国家的一个部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家乡对这个国家负有什么必须的责任,更反对为了所谓的“统一国家”而让自己家乡承担不必要的压力和超高的税赋。 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是没有,或者只有一个礼仪性质的中央,各省高度自治,财政、人事、治安力量都相对独立;所以他们本能都反感任何认为应该武力“统一”的政治势力,即使包括自己所在的政治派别也是如此。 陈炯明也曾经多次说过,国家要富强,第一步就是打倒大军阀,产生一大批小军阀;第二步才是知识分子和士绅带领老百姓打倒这些小军阀;最后联省自治,国家大同。 陈炯明不仅是这么主张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曾经率军拿下过福建,进入过广西,但是他都先后拒绝担任这两个省督军的提议,他认为外省人不应该担任本省的督军,本省的事情应该交给本省人来做。 然而,他的悲剧在于他距离孙中山实在太近了,他的理想和孙中山的理想是严重抵触的;孙中山虽然是广东人,但是他实际上是出生于夏威夷,他对广东的感情和他对其他省份的感情其实是差不多的;相比具体的某个省,某个城市,孙中山更爱抽象的“国家”。 在孙中山看来,国家在北洋那群人手里肯定是好不了的,而真正能让国家好起来的只能是他孙中山,因此,他作为国家的领袖,要求广东在一定时间内多牺牲一点点,多出一点力是天经地义的,就像朱元璋虽然是安徽人,但是作为明朝皇帝,他必须要求同为南方省份的江苏、浙江承担比北方各省份高得多的多的赋税一样。 但是,这就和陈炯明这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没法化解的,因为两边的根本诉求完全是相反的。 孙中山主张是把广东变成他“北伐”的基地,为他的“北伐”大计出钱出人出粮,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广东要成为孙中山的现金奶牛,这样的话,广东实际上就是一个被榨汁的橘子。 而陈炯明作为广东本省人,他不愿意也不想看到自己乡亲被如此残酷的对待,他不愿意看到孙中山为了筹集军费,在广东允许烟土和妓女合法,把广东搜刮的天高三尺。 双方的矛盾很快就从文斗变成武斗,两边武力冲突的导火索是当时粤军参谋长邓铿被刺杀,虽然一直没有很清晰的证据,但是从事后各方反应看,最大嫌疑者应该就是孙中山,因为邓铿作为陈炯明的参谋长,他是站在反孙中山北伐第一线的,曾经还因为拒绝拨给孙中山500条枪产生过严重的矛盾。 在孙陈交恶这件事情上,当时在广东的英国领事馆资料披露的更详细,英国情报显示在1922年孙中山就因为陈炯明对“北伐”消极,半公开声称长江以南应该消灭的三个军阀是赵恒惕、唐继尧与陈炯明。孙中山还多次要求陈炯明提供500万以上的北伐经费,但是被陈炯明拒绝。 陈炯明一开始是以一种非常“北洋”、非常“绅士”的方法展开和孙中山的斗争的,在邓铿被刺杀后,陈炯明提出自己辞去一切职务“下野”;这个“下野”可不是真的彻底辞职,而是类似中唐藩镇割据时,造反的藩镇杀了领头的节度使向朝廷投降,而朝廷则按照潜规则,从藩镇其他将领里选出一个将领成为该藩镇新的节度使的方式。 陈炯明希望用自己个人的“下野”来平息孙中山的不满,来解决这件事情,毕竟他也是国民党员,也曾经狂热追随过孙中山;可惜,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两人的目标是南辕北辙。 所以,孙中山打破了潜规则,并没有任命一个陈炯明的人担任新的粤军总司令;其实到了这一步,陈炯明也没有想和孙中山决裂,他还是希望采取“绅士”办法来解决他和孙的矛盾。 这就是基层军人闹事。北洋时期,军队闹事绝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是单纯的闹事,而且一种姿态,制造一种社会不稳定的局面来逼迫自己不喜欢的人辞职或者下野,陈炯明也是这样,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孙中山自己离开广东。 目前所有史料都能证明,陈炯明从来没有想过要杀孙中山,只是希望把孙中山驱逐了,让孙中山去另外地方找新“橘子”,别祸害广东。 黄埔东征军,东征对象就是陈炯明。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孙中山经过“二次革命”,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和老练的,孙中山不愿意接受这种看似“绅士”实则黏黏糊糊的状态。孙中山已经很习惯用“撕破脸”的方式让自己支持者站队和表态。毕竟,之前陈炯明和粤系与孙中山派系两派有很多重叠的地方。 蒋介石以及大批非广东籍国民党员就在这个时间段里脱颖而出了,毕竟对于纯粹广东人来说,孙中山“榨汁”一样搜刮方式确实很难令人接受。 说句题外话,广东人确实比较具有“地方主义”情节,若干年后,某叶姓将军主政广东时因为划地主人数太少,对地方顽固势力太过于“软弱”被严厉批评以及被撤换了,换上了一位姓陶的湖南籍人士主政广东,很快广东大地就到处上演“分田分地真忙”的情景悲喜剧了。 我看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陈炯明接受了英国的资助,这真是冤枉陈炯明了,陈炯明真的没有;因为蒋介石在东征的时候就发现了陈炯明部队的窘境,连机关枪都用不起,用鞭炮放在铁桶里冒充机关枪,试图消耗黄埔军的**。 如果没有外援,陈炯明很可能就成功了,而孙先生可能就会从此开始退出政治舞台,就像参与了张勋复辟的康有为;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外援来了,有了充足的****,陈炯明自然就很容易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成了“叛徒、反动军阀、阴险小人”的代言人。 从这一点,明眼人也应该看出来,近代的历史,确实是外力决定论,而不是相反。 至于如何评价陈炯明,这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站在地方主义立场,陈炯明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乡亲被如此盘剥搜刮,不愿意看到自己家乡黄赌毒泛滥,他有错吗?当然没错。相反,另一方才是叛徒和二五仔,因为他身为广东人,却背叛了广东。 如果站在国家主义立场,陈炯明是最危险的敌人,尽管陈炯明私德操守都很不错,但是他的主张是彻头彻尾的分裂国家,对国家的危害比日本帝国主义还大,陈炯明的理想如果实现必将造成国家无力化,会将亚洲的领导权拱手让给日本,让华夏从东亚霸主变成一个大号“泰国”,因此,陈炯明就应该千刀万剐。 |
- 上一篇
曹丕和曹洪真实关系怎样?
而且还舍命两次将曹操从危机当中救出。但曹丕和曹洪的感情就不是很好了,据说曹丕称帝后一直想除掉曹洪,但曹丕深知自家宗亲还是要给点面子,可能历史上曹丕和曹洪真实关系并不是这样。曹洪是曹操的从弟,作为曹丕的长辈及魏国功臣,曹洪与鲍勋一样,怀疑鲍勋、曹洪等人会对自己的失利而幸灾乐祸。偏偏曹丕杀人杀得起劲,他心里老惦记着当年曹洪不借绢给自己,今天能杀曹洪,这个人便是曹丕的母亲卞太后。
- 下一篇
华盛顿一生有哪些黑历史?
华盛顿的伟大之处大家肯定已经非常熟知,而华盛顿自告奋勇站出来要帮英国对付法国,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问题不是他如何引导美国人民走向独立,同样争抢美洲这块肥肉的还有一个国家——法国。英国人一看法国人做这种动作之后寻思“要不家里不乐意揍你我也不好说啥,英国人碰了一鼻子灰回来,看见英军热情高涨地修堡垒,我的家人都是这群法国佬害死的,英军中的印第安士兵难以抑制心中的怒火。把那一群法国俘虏全突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