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刘禅真的那么平庸吗?看似平庸的刘禅也会生气发怒

民俗文化佚名2022-12-30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禅总是一个痴痴傻傻,既没有自己主见,也没有什么思考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许还能安然一生,但是偏偏是刘备的儿子。但如果真的只是这样认为,那么很多人对刘禅可以说是有误解的了,他毕竟不是一个真正的脑子不好的傻子,只是处事方面让人感觉太软弱,而这样一个软弱的人,也是会发飙生气的。那么,是什么事情让他忍无可忍呢?

软弱的刘禅也曾经勃然大怒过,发怒的对象便是安汉将军李邈。李邈另有兄弟三人,均为一时之杰,时人比之为李氏三龙。这三龙中除去一人早亡之外,另外两人李朝、李邵分别做到别驾从事和治中从事,刘备晋位为汉中王时的那篇文章也是出于李朝之手。但李邈个性狂直根本不在这三龙之列,刘备活着的时候他就触怒过刘备。

那时刘备新得益州不久,赶上元旦行酒的时候李邈见到刘备,大过年的什么不好说,他非要说刘璋因为刘备是宗室肺腑,才把讨贼(指张鲁)的重任托付,然而张鲁还未怎样刘璋却已先灭。刘备采取卑鄙手段夺得益州,这州牧做得不太合适。刘备本来很高兴,一听这话脸拉下来了:“你要是认为我取益州不合适,那你当时为什么不帮助刘璋?”李邈很滑稽地说,不是我不敢,而是我力量不足,言外之意是要不然我也就帮着刘璋了。

刘璋领益州时李邈不过是牛鞞长,刘备将他提拔为从事,他却来了这么一出,能不让刘备生气吗?刘备当时便想砍了他,后来经诸葛亮求情放了他一马。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用兵失败,诸葛亮要处死马谡,李邈就劝谏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大为不满,直接将他赶回了蜀中。

后来诸葛亮死了,朝堂上下一片哀恸,李邈又在这时上书了。他说吕禄霍禹不见得就心怀反叛之心,孝宣皇帝也不一定是喜好诛戮大臣的君主。吕禄是高后吕雉的侄儿,高后死后曾短暂地掌握兵权,后在平诸吕时交出兵权而被杀。霍禹是权臣霍光之子,亦因权重被诛。如果这两句话只是铺垫的话,李邈在后文则**裸地指出,诸葛亮在身边集中了强大的军队,时常怀有狼顾虎视之心,不符合古人“五大不在边”之论(五大不在边,指五种大人物不能身在边境,一则安全不能保证,二则他们容易借机犯上作乱),这是对诸葛亮过分集权旗帜鲜明的批评。


(www.wS46.com)

要说仅仅骂诸葛亮几句也没什么,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李严、廖立、魏延等人都对诸葛亮权力太大颇有微词,而且刘禅本人也并不甘心作傀儡皇帝,他本人也曾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死后,当时有很多人要为他立庙,刘禅以礼制不合为名很长时间都没有批准,直到蜀汉亡国前的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才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也可见到他对诸葛亮抓权的逆反心理。但李邈不该在文中加上一句“主畏其威”,意思就是连你见到他都吓得打哆嗦,这句话可真正触怒了刘禅,成了压死骆驼那最后一根稻草。

刘禅肯定想,魏、吴两国没有把我放到国君的高度来看待并不重要,反正这么多年我也过来了,但如今你不仅把这个事实揭露出来,而且还要扯着嗓子大声嚷嚷,唯恐别人不知道我是个傀儡,这我面子往哪里搁?李邈还在奏章最后幸灾乐祸地说:“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刘禅龙颜大怒,将李邈收付下狱,终于将其诛杀。

刘禅诛杀李邈一事充分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这自尊心因为长久被压抑而变得有几分扭曲,一旦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刺激到了他,只要条件合适他必定会作出反应。李邈在蜀汉朝廷上并非荷国之重的大臣,却还要对敏感人物诸葛亮指指点点,结果自讨苦吃,连性命都丢掉了。当然这也和他的兄弟过早去世有关:李朝卒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李邵卒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以他们的才能若还在世,当也能做到尚书仆射或职权相当的官职,刘禅顾忌到他兄弟的身份,可能也不会骤下杀手。

刘禅还有一个历史性的表情,这就是“乐不思蜀”。蜀汉灭亡之后,刘禅举家东迁,到达洛阳之后,掌管魏国朝政的司马昭宴请刘禅和蜀汉大臣,并命令蜀中歌伎表演助兴。蜀汉大臣们心怀故国,无不感怆,唯有刘禅嬉笑自若。看到刘禅的这个表现,司马昭对心腹贾充说道:“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并且说即使诸葛亮活着,也不能周全长久地辅佐他,更何况是姜维呢!贾充是个聪明人,但也是个讨巧的佞臣,闻言他立刻说:“如果不是这样,殿下(司马昭已因平蜀之功于该年三月己卯从晋公升为晋王)怎么能够吞并它呢?”

数日后,司马昭问刘禅:“很是想念蜀地吧?”刘禅毫无心肝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郤正听说刘禅的回答,对刘禅说:“如果晋王再问你这个问题,应该哭泣着回答说:‘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趁说这番话的时候闭上眼睛以表悲恸。”郤正的回答司马昭已知,故重问刘禅时刘禅对答如郤正所授,司马昭故意说道:“怎么那么像郤正所说的话呢?”刘禅本来闭着眼睛,乍惊之下开目而视:“正如您所说的。”

司马昭左右人等尽皆失笑,从此司马昭知道刘禅乃一无知无识之辈,故不复忌惮。刘禅得以在险恶的环境下安度晚年,后于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卒于洛阳,谥曰思公。按《寰宇记》的说法,他被葬于芒山。关于刘禅此次表现,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这就是刘禅最真实的表现,从他小时候没有经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又养于深宫,在当时那样一个环境下想要做出与内心想法不一致的表情是很困难的。另外一种说法恰恰相反,说刘禅就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凭着自己的高超演技骗过了司马昭和贾充等所有权贵。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呢?刘禅那年五十八岁,比司马昭还长四岁,就算他保养得法,在那个平均寿命短暂的时代他也绝对是个小老头了。如此年龄坐在一群陌生人中嬉笑自若,想想都会觉得滑稽。而在蜀汉亡国之前,他可是很不愿意投降的——他甚至想要跑到南中去,只是因为谯周的劝阻最终未能成行。这才不过短短数月,中间他还经历了投戈释甲,舆榇出降,爱子自戕,后来又被人看押着从成都迁徙到洛阳,这里面无论哪一样都不是愉快的经历,他的表情怎么会转换得这么快呢?个中原因值得三思。

怎么来看刘禅的表情呢?刘禅活了六十五岁,一生的三分之二都是在皇帝任上。相比于他在位的年头,他的表情的确少的可怜,甚至比他父亲刘备还要少得多。这倒不是因为刘禅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其父之上,而是因为他的怠政:早些年有诸葛亮顶着,诸葛亮没了蒋琬继续支撑朝廷正常运转,直到蒋琬去世后刘禅才亲政,但没过几年他就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命令费祎开府,让他去处理那些繁琐的政事。而费祎被刺杀后他更是委任陈祗和黄皓,直到蜀汉灭亡。

刘禅处理政务的时间减少,则意味着他与大臣们接触的时间有限,可能被记录的表情自然要少。但刘禅也绝非无知无识的块然一物,从他在张嶷出征时的慨然流涕和对李邈的大怒来看,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爱憎和价值取向的君主,这一点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并无二致。只不过他在位多年缺乏可以评说的政绩,相比于其他君主来说显得平庸而已。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