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艺术(5种即将失传的贵州民俗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起源于民间,扎根于山水。这些文艺形式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民间文化艺术,或已家喻户晓,或任养在深闺人未识,它们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1、贵州苗绣
贵州苗族刺绣产于黔东南、黔南两个民族自治州和安顺、毕节、水城等地区的苗族聚居村寨,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苗族妇女心灵手巧,她们非常喜爱挑花、编织和刺绣。刺绣是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每逢秋收过后农闲季节她们就开始绣花和挑花,通常反面绣花正面看,既不打样,也不画线,随手绣来,花样百出,栩栩如生。 2、黎平侗族大歌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南部方言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于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包括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3、水书习俗
“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雏形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它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文化的综合记录与反映,涉及天文历法、原始信仰、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水族聚居地。 水书的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既有类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种汉字,也有众多的象形文字符号,还有段落表义的图画文字。其字数少(仅数百字)、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文本不能独立表达意义,而要依靠有师承关系的水书先生,即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水书的“祭师”(全部为男性)。据水书所载相关条目,结合口传内容作出解释才能具有意义。因此几千年来水书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它是水族古文字抄本和口传心授文化传承的结合。水书习俗是水书形成、发展和传承并以此构成与水族生活相关的习俗。 4、仡佬毛龙节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崇尚的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辐射及于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龙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有学者推论,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5、安顺地戏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举行,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以上5大民间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瑰宝。它们凸显出“中国范儿”,不仅广受国际友人的欢迎,也在中国人民的世代传承之下,不断发挥出新的光芒。 , |
- 上一篇
德国的父亲节是哪一天(德国父亲节是几月几日)
在中国,父亲节是每年公立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但放眼各国,会发现其实每个国家的父亲节不一定都是同一个时间点,就比如俄罗斯是2月23日,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是3月19日,韩国是5月8日......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下德国父亲节是哪一天,它主要有哪些风俗习惯或者节日特点。德国父亲节简介 德国父亲节用德语说就是:Vatertag父亲节,在德国东部也有“M
- 下一篇
老祖宗传下什么习俗(不一定都是糟粕)
老人们说人死了后可能有魂魄没跟着一起去下葬,就是用小块的纸钱用手拖着沿着墙慢走,来回走几次会发现纸钱直接被墙吸上了,这时候用大的纸钱包起来,由至亲放在脖子那边背着,以前我感觉这个很迷信,小时候胆子大等人不在的时候自己也这么做,拖了好多圈也没反应,感觉没什么冲突的,现在科技不能发现的不一定不存在。我守灵都是没敢睡,夜里真的有猫在附近转悠,哪怕火化之后我也是这么守着直到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