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制作方法(说不尽的陕北民俗------安塞腰鼓)
第二年春节,我们西安知青继续参加扭陕北大秧歌,同时打上了陕北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进行表演。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当时,打腰鼓,我们只会几个简单的动作,而且是随着秧歌队在行进中打,根本不像安塞人那样,打得那么带劲,变化那么多样。北京在延安插队知青,著名陕北民俗文化专家王克明讲了他接触到的陕北横山大秧歌。 “我们村从榆林横山县逃荒来的人多。刘应举老家在横山双城乡沈家壕村。1947年那边干旱,他家南下延安,1954年迁到余家沟,住进一院土窑,二十年没钱接石窑口子。这人话不多,慢腾腾,甚至有点儿瓷哼哼。笑时憨憨的,常闭起嘴,小眼睛也一块儿闭。他当生产队长时,呐喊罢了,个自扭头上山,一步一摇,慢汉不怕山高。我们跟没跟上,他不着急。可没想到,腰鼓场上,他让我们大吃一惊。 白羊肚手巾系他脑上,黑棉袄棉裤穿他身上,一根长腰带系了几圈,羊毛袜外面穿遍纳鞋,憨憨笑着被我们推进场中,抿着嘴尴尬。但鼓点儿一起来,他忽然变了个人。只见他眼睛一闭,双肩一抖,人还没动,下巴先抬,左右晃头,一股子“能”劲儿端了起来。大鼓一锤,他先慢踢一下右腿,沉稳。然后两个肩头一抖,胳膊并不伸直,就甩上甩下,鼓槌红绸划出曲线。敲过腰鼓,略略一沉,又缓抬肘,甩小臂,从下往上交叉,两条弧线,前锤打到后鼓。再“唰”地一展,腰胯一摆。待双肩再抖时,他已是蛇形身段,一溜曲线。便甩左腿,踢右腿,掏腿转身,跳起换步。左腿甩在右腿弯后,又往起一蹦,两腿弯曲叉开,蹬在黄土地上。刚刚踏起烟尘,我们还没叫好,他接着抖肩甩胯,转身带腿。眼还闭着,嘴还抿着,却更摇头晃脑,得意恣意非常。他不是伸胳膊乍腿四面坚决,而是发力比较收束,张弛很是有度,缓急和谐,连贯灵动,转身时甩出曲线,踢打中往上螺旋,旋转生风。 这不是我们打的那种腰鼓,不是岑彭马武气势阳刚,让人看他外在英勇,以为是战场上无敌手;而是忘我无我神气活现,只管个自自在随心,分明是头顶上有神灵。他说老人手上就这么打腰鼓。那是男人气概,但力度有范儿,节奏有韵。核心不在打,而是转,身子一抖一晃一旋转,就甩起胳膊甩起腿。甩起来了,就曲线了,行云流水,团团黄尘旋转上升了。 中国古代,战鼓在军官手里,指挥打仗不走神儿,顾不上蹦跶。大敌当前,士兵都手持兵刃,咬牙切齿,没人跳舞。欧洲打仗,可能伊特鲁里亚就开始密集队形,后来排队敲鼓,节奏通通,生死关头,保持战阵,谁敢漾跶?在刘应举的腰鼓前,能深切体会,腰鼓不是军用的,战场上出不来这灵韵。腰鼓是秧歌里的舞蹈,不是战场上的舞蹈,而秧歌本来就是驱鬼逐疫、沟通人神的傩仪“禓(yáng)歌”。只有在通灵通神的需求中,才生出节奏里的舞动跳跃和旋转升华,产生这种刘应举曲线,产生老腰鼓。腰鼓的起源跟敌人无关,和神灵有关,所以能行云流水,连贯和谐。看陕北出土宋金画像砖上的腰鼓,也身姿曲线,动作收束,就转就甩,飘起腰带,而不是面对敌人,生死考验。 上古就有鼓了。腰鼓呢?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期东亚这边就有了,也有说公元前一世纪古印度的“达马鲁”是最早的腰鼓。宋金有画像砖描绘打腰鼓,不说明打腰鼓起源于宋金。就像汉代有画像石描绘野合,不说明野合起源于汉代。东晋十六国时期,作为佛教、祆教乐器,细腰鼓跟着神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同时来了直筒的羯鼓。细腰鼓用手拍,羯鼓是用棍儿打。公元六世纪的宗教雕像,已有腰鼓挎在左侧了。细腰鼓原来多陶瓷烧制,用铁圈固定两头鞔皮,或用绳子拽紧皮子。后来北宋有人记“腰鼓……亦有用木为之者矣。”南北朝时候,娃娃家已玩儿腰鼓。《宋书》《南史》都记,萧思话成器之前,十岁时很讨人嫌,不念书,到处浪,爱骑到房梁上打细腰鼓,没完没了,吵得四邻不安。隋唐宋辽,很多奏乐用腰鼓,宫廷、官府都有。两宋时候,这乐器进了军乐团,和别的乐器一起演奏破阵乐舞之类。这大概是腰鼓跟军方有关的最早记载。 跟用于军乐同期,腰鼓经历了几百年传播过程后,两宋时有记载,它已在民间广泛使用了。民间不打仗,用它干嘛?作为节奏乐器,鼓从来与神息息相关,其实它本来就是法器。早在东汉,乡人就“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在世界各地的萨满教仪式中,鼓都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腰鼓就是跟着神,跑来东亚的。民间引进以后,其实还是用作法器。宋代《荆楚岁时记》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曰‘蜡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是很早的民间打腰鼓记载,应该接近腰鼓本来目的。人并没有驱鬼逐疫的能力,而是用节奏乐器、各种法器调动神的积极性。和腰鼓一起,还有晃子、虎铮、旋子、小镲等,应该也都是法器。祭祀的神圣化产生人类需要的精神力量,穿越世俗空间,请来神的能力。这样的禓歌——秧歌目的下,腰鼓不表现豪放、粗犷、激越、张扬、叮咣五四。它早先是为了通神娱神,后来是为了拜神求神,都不是为了人定胜天吓唬神。”
我们当时只知道“安塞腰鼓”,在当年举行的“延安地区文艺调演”中,安塞代表队出场的压轴节目就是“安塞腰鼓”,幸亏我们所在的延安县代表队整体节目好,才得了整个调演的第一名,但“安塞腰鼓”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上一篇
二月二龙抬头是寓意美好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来历和习俗)
又到农历二月二 一句民谚唱出了 人们的精气神儿 大家知道为什么 二月二要剪头发吗”龙抬头“它预示着一年的 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人们迎龙求雨祈丰收 从节气上说 农历二月初 正处在“这天苏醒 腾云驾雾、兴风布雨 降下甘霖滋养世间良田 也护佑着一代代龙的传人 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
- 下一篇
为什么很多民族不吃猪肉(为什么很多民族不吃猪肉)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民族不吃猪肉,我相信中国的很多汉族祖先刚开始也不吃猪肉的了解了猪在中国古代的作用,估计在古代你我也不会去吃猪肉在洛阳博物馆存放着一个几千年前的陶器,人的粪便就成了猪的食物当然几千年前能住上二层楼的肯定是富裕人家,富人是不可能吃的所以古代猪肉只是穷人在吃,吃猪肉的人才多传说吃货苏东坡被贬官到岭南穷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