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哪个重要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寒食节在很早就有了。但是这个节日在三国时期的时候,就直接被曹操给取消了。主要是当时还是在过清明节,但是曹操为什么会取消这个寒食节呢?在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哪个更重要一点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为什么取消寒食节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根据资料记载,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这个风俗延续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曹操颁发《明罚令》说:“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也就是说,当时不生火,吃寒食,还只是山西地区的特殊风俗,而曹操觉得这是个陋俗,怕把山西寒冷地区的老百姓给冻饿坏了,于是明令禁止,否则处半年有期徒刑。 通过曹操的这个政令,能够看的出,寒食节很多人是不愿意过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只吃冷饭,不能吃好吃的,也容易影响健康。后来,晋朝取缔了曹魏。因为“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同名,而介子推的事,又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政府又鼓励人们纪念介子推了,于是寒食照旧。 当时,清明还是一个节气,谈不上节日。寒食节要比清明重要的多。不过,人们也发现寒食节这几天不太好过,太苦逼了,天天要吃冷饭,这与古代人们崇尚美食的做法格格不入。而寒食节和清明离的又很近,且清明这天也有一些活动,后来人们就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后来,寒食节慢慢的就消失了,大多数人们干脆过清明节,而不过寒食节。 不过,现在还有人过寒食节的。根据资料记载,如今,在山西大部分地区选择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而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不过,现在的寒食节吃的也和以前有所改观,不再是冰凉冰凉的冷饭,而是用点心等干粮替代,时间也不是一个月。 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哪个重要寒食的本质是敬天,清明是祭祖,古代天比祖重要。 (PS:寒食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关于介子推的,但是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晋文化为什么唯独它能够存活,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这么广泛的,为什么在极端偏重鲁文化的若干朝代反而成为法定节日。另外和春秋战国的其他节日比如端午比起来它的习俗太偏向于taboo,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
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
- 上一篇
大年初一吃什么 有哪些禁忌
那么不知道大家在大年初一的时候都会在家里吃什么呢?1、大年初一吃什么大年初一吃饺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是为了一年交好运。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我们都会吃年糕: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大年初一喝鸡汤,当家人则吃鸡骨头,年夜饭时吃鱼;有些地方大年初一只是吃几口鱼:大年初一吃甜食。安徽一些地方大年初一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
- 下一篇
享年和终年有啥区别
每一个字都会有着它独立的意思和意境。享年、终年、殁年、卒年”那么这些词汇彼此之间都有着怎样的区别呢?1、享年的意思?一词属于敬辞”简单的说就是代表着尊敬的情感色彩在当中,基本都会用在年龄比较大的逝者上,一词带有尊敬之意之后相信就很容易了解了“这种关键就是看逝者在生前是否有过非常卓越的贡献”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写新闻的或是讣告人对这位逝者是否怀有着非常尊敬之意。就比如说某某有着非常卓越贡献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