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不敢为天下先如何理解 老子是想表明什么道理

民俗文化佚名2022-12-18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这样写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般我们听得比较多的都是“敢为天下先”,谁都希望能够成为开创者,成为先驱。而老子却说“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该如何正确理解呢?实际上,这便是不同哲学思想上的差别,老子的这番话或许更加值得思考,了解其中的深意后,一定会受益匪浅。下面就来谈谈“不敢为天下先”的含义,一起接着看看吧。

1、道家思想

其实,老子说的这句话,与他提倡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老子在这里所讲的不仅仅是人生哲学,同时还是政治哲学。当然了,政治哲学也就是人生哲学,这两者是一致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三家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截然相反的。这三家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法家是积极向前的,儒家是追求中庸的,道家则是往后退的。

法家一直在追求变革,勇往直前。他们是“穷则思变”的典型代表。“穷则思变”出自于《周易》,《周易》是当时所有思想家们的共同经典,法家对这句话理解得最透彻。他们认为,只有采用变革,才能够解决当下问题,才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在春秋战国后期,法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比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等。这些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有些失败了,有些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商鞅变法”,它使得秦国在七雄之中能够脱颖而出,最后变得强大无比,战胜了其他六个国家。

法家的这一点,就是“敢为天下先”的表现。

儒家追求的则是中庸之道。儒家认为,应该“守正持中”,保持自己的阶级属性。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那个阶层里面安分守己。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守好自己的疆土,并且要尊奉周天子,让周礼的规则,运行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

儒家不靠前,不落后,安分守己,努力保持现有状态。儒家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消灭战争,保持国家的和平稳定。

儒家并不是不追求“大一统”,儒家认为每个人只有在克制自己欲望的情况下,实现了国家的和谐稳定,才能实现天下的大一统。而不是像法家那样,采用武力的方式,来促成天下的大一统。

2、“不敢为天下先”如何理解

道家则是往后退的。道家比儒家走得更远。道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不仅仅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还要消灭自己的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到“小国寡民”这样一种境地。

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是他所讲的“三宝”中的一宝。另外两宝,包括了“慈”和“俭”。“慈”就是仁爱,这一点,和儒家是差不多的。不过,儒家的仁爱,是在各自保持各自状态的前提下的。如果他是奴隶主贵族,他自身拥有大量的财富,那就让他拥有大量的财富,“上智与下愚不移”。道家的“慈”,是无差别的。老子后来又说:“慈,故能勇。”为什么仁爱就能勇敢呢?就在于无差别,无自私,所以无所畏惧。如果不仁爱,而是贪婪,就会不断索取。不断索取,就要努力“为天下先”。除了“慈”外,另一点就是“俭”,也就是节俭,这也就是不贪婪,因而才能不做“不敢为天下先”的表现。

法家、儒家、道家这三家的思想,可以说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品格,三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完善的社会品格及人性品格。

当社会处在动乱时期的时候,法家往往会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变革,通过努力进取,从而让社会改变既有的形态,进入更好的形态。但当社会已经进入了和平稳定之中的时候,儒家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求大家安分守己,才能够保持社会的和谐。但是就算是在和平的年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并不是说,每个人想要安分守己就可以安分守己。或者说,在动乱年代,并不是通过变革,社会和个人就能够变得更好,有些时候,反而是相反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提倡的“不敢为天下先”,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让人宁静。所谓“宁静致远”,和老子说的“俭,故能广”,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表面看起来,“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似乎是一句颓废的落后的话,但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启迪意义的话。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