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十不求出自哪里
佛前十不求最早出自于这个《宝王三昧论》,系明代高僧妙叶所集,具体的作者不详。佛前十不求的核心其实不是为了自己求佛,而是为了别人求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求佛。 佛前十不求原文:一不求,身无病,身无病苦贪心生。 要以病苦为良药,厌离娑婆菩提行。 二不求,事无难,磨难更使道心坚。 踏平坎坷成大道,一次挫折一层天。 三不求,心无障,心无障碍易自狂。 心田常除烦恼草,无明化作无量光。 四不求,利于我,执着利我三途车。 愿替众生受病苦,令诸众生得欢乐。 五不求,不招魔,无魔磨炼不成佛。 魔是修行好法侣,德高自能降众魔。 六不求,事易成,人处顺境难修行。 逆境顺境无分别,事成事败应等同。 七不求,名和利,贪图名利堕轮回。 常觉名利如梦幻,甘作默默无闻人。 八不求,人报答,望人报答路偏差。 随缘了业了生死,无欠无赊好还家。 九不求,申屈冤,忍屈受冤旧债还。 别人打骂是助行,宠辱全忘功德全。 十不求,人帮我,自力更生不攀缘。 有所求时都是苦,无所求后得自由。 佛前十不求翻译: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一定要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苦”,学道的人有时候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因此,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精进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 第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在世间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容易骄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遭致嫉妒、障碍。所以,“处世不求无难”。 第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发心学道,不要要求没有障碍;没有一点障碍、干扰、困难,容易轻忽所学,做人就会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艰难,越懂得谨慎从事。所以,“究心不求无障”。 第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不坚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怕魔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难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所以,“立行不求无魔”。 第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我们无论是读书、创业,或是从事任何工作,不要急于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很容易遭致失败,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第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种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样给别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第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与人相处,不要要求别人凡事听命于我、顺从我,事情太过顺心如意,则容易刚愎自用。所以,“于人不求顺适”。 第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帮助别人,不要企望人家报答我。望人报答,那不是布施,是贪欲;既然布施,就要无所求,无所求的无相布施,才是真布施。 第九、见利不求争分,利争分则此心妄动 见到人家有了好处、利益,不要就想分一杯羹,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生随喜心,为人家欢喜、祝福,这样就不会痴心妄动。 第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压抑,不要急于辨白、申诉,否则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够吃得亏、看得破、放得下,有时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报。 |
- 上一篇
壮族为何会用汉族的姓氏?
说到这个壮族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壮族其实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了,那就是壮族好像在用这个汉族的姓氏,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许多壮族同胞都采用了汉族的姓氏,壮族:组成人口的多元化壮族的历史始于1965年。壮族名为僮族。僮族尚不是一个民族,民国时期的广西桂系军阀,并没有将僮人视作一个民族。这是由于民国时期官方流行的民族分类是“对于广西的土著。
- 下一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含义解析 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
也反映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很多理念在哲学、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古代很多帝王的文化思想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老子理念的影子。不过《道德经》中的内容也不是那么好理解的,那老子想表达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人们在争论中一直想给出最合理的解释,很多人的理解是天地不仁义,这里误解的根源是我们总将狗的属性贬义化,却会被当作真的赞美,这个不仁就是无所谓仁义的意思,天地不会偏袒任何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