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鉴真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说到这个玄奘和鉴真也还是真的有很多可比性的,毕竟两个人做的事情好像是一样的,但是具体的看又不是一样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玄奘与鉴真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看看,这个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吧,看看核心的区别! 1、玄奘西游:玄奘是唐朝高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佛教经典著名翻译家。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西行,至天竺(今印度)那烂陀寺,从高僧戒贤受学。后历游天竺各地,与当地僧众讨论佛经,名震天竺。历时17年,在645年,携天竺经典600多部返回长安。回国后,专心从事译经工作,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多用直译,选词严谨。还撰写《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记载178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情况,是一部重要历史资料。玄奘是第一个把天竺历史、地理、风俗和乡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在他长期留居天竺时,也曾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天竺,如《秦王破阵乐》成为天竺人民所喜爱的音乐;又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流传天竺。他西游历经艰难险阻的事迹,民间加以叙述夸张,形成许多历代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如元朝吴昌龄的《唐三**天取经》杂剧,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等。玄奘西游,为佛教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并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 2、鉴真东渡: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相同点是: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是出国,都历尽千辛万苦。 不同点是:玄奘是去西边出国留学,留学后又回来了,回来后将所学传播和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而鉴真是去日本当了老师,当了华侨,到死也不回来。 |
- 上一篇
三月初三是什么神仙日
说到这个三月三大家也知道是鬼节,这个三月三阿好像是什么神仙的日子,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畲族百姓都欢度,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
- 下一篇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1、《秋声赋》欧陽子方夜读书,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