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元青花真品底部图片大全,学好知识不怕骗

民俗文化佚名2022-12-20

说到元青花真品其实市面上流传的还挺多的,但是又由于它的价格昂贵,收藏前景十分的给力,所以很多人都发现了,这要是在元青花上面检漏该多好啊,但是检漏什么的可求不可遇,所以先要修炼好技能,元青花真品最核心的辨别真伪的地方就是底部了,把底部看准了,那真假就八九不离十,所以下面给大家带来元青花真品的真实底部图片,需要的藏又别错过!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淅变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中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硕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料,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硕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沾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土黄色或浆白色挤压泥浆。
(www.ws46.com)

元青花瓷在加工中,胎内表都会留下明显的纹痕。这些纹痕因加工手法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同现代手法比,元代更多的是采用手工拉坯方法,其它如印坯法,利坯(修胚)法也采用。

胎内表的纹痕,数手工拉坯法形成的纹络最为明显。这些纹络均为手工旋转加工中所形成。纹痕态有多种:

一、宽道旋痕。痕宽大约一指左右,一圈圈挤挨,旋痕中部略凹。这种宽道旋痕并不一定布满整个胎内表,比如大罐,中、下部较明显,到上部往往变得不明显。

二、指纹旋痕,即是在宽道旋痕中还有丝丝紧挨密集的如发丝般粗细的旋痕,这是一种附于胎内表面极浅的细纹旋痕,其粗细深浅度因艺人工匠的指纹粗细而不等,或稍粗或稍细。和现代采用机器旋转加工中产生的如方便面条般粗细相挨的细条纹形象不同。

三、宽道旋痕明显,指纹旋痕不明显,或很浅淡。

四、只有宽道旋痕,无指纹旋痕。

产生上述纹痕的不同态,主要和艺人手指生理形态以及不同的操作方向有关(拉坯中手指的横竖方向会影响指纹痕的形成:有或没有,明显或不明显)。这些纹痕均为元青花瓷的古代手工加工态。

手工拉坯法为最难掌握的方法,不光要照顾到胎内,还要考虑到胎外表。用此法拉成几段最后相接成体,相接处挤出的泥痕大罐类器物一般均抹平(抹一下,不是很平,大罐口部内径表面也抹平),部分小口梅瓶或中小器物只挤出泥痕不修整呈略凸态或修平者均有。胎内均保留各种纹痕,胎外表尽量要处理平整、美观,同时还要考虑入窑烧制时不变形。由于用此法造出工整器物极难,使现代模仿遇到重重困难,一般绝不敢冒险轻易用此法来仿造(包括机器拉坯法也不敢轻易使用)。

除手工拉坯外还使用印坯法进行加工,即用模具来制胎形。模具分上、下等几段。事先将泥团塞进模具挤压成形,脱模后得到几段形坯,将几段形坯和底片互相粘接成梅瓶或大罐等。此类方法的胎内纹痕为较平整态。这时也有采取利坯(修坯)法将胎内表进行平整化修理,可修得极其平整。所以用印坯法得到的器物和拉坯法不同,是不具备宽道旋痕和指纹痕的。这种印坯法对于一些大梅瓶的制作相对容易得多。比如近年发现的博陵第款大梅瓶上,往往会使用印坯法,其胎内表修整得极为平整,没有手工纹痕。尽管目前对博陵第款器物仍有争议,但这并不能否定元代时此一手法的应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