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的作用是什么?唐太宗亲手为书法家立传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正面临这社会初步稳定阶段,为了能够建立一种普片的文化典范,李世明提出了“偃武修文”的政策。而王羲之便成为统一南北书风的首选典范。在修《晋史》的时候,唐太宗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亲手为书法家立传的皇帝。他在《王羲之论传》中描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至此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这是书法史上至为关键的一笔,正是他对王羲之的这种偏爱,才使王羲之的行书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唐太宗对此事亦高度重视,在序文的最后,他写到“恐秽翰墨于金简,标凡砾于珠林”,还请有关大臣、文字高手为其润色。 唐太宗下诏广收王羲之墨迹也很是感人,贞观十三年共收得“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可见太宗对羲之的崇拜之情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痴迷,这其中有个人的喜好当然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唐长孺先生在《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对此总结到:整个唐代学术风尚的变化呈现出了南北化的倾向,隋唐间南北文化的重新统一,南方文化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树立王羲之为时代书法典范也是顺应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趋势。 王羲之在魏晋时期已然声名显赫,其创立的今体开启了行书发展的新里程。在唐代随着李世民的极力支持,更奠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不可撼动的“书圣”地位。由于真迹甚少且难得一见,一时之间“下真迹一等”的王羲之拓本已然使达官贵人趋之若鹜。而《圣教序》的出现开创了集字刻碑的先河,更全面地保存了王字的原貌,使王羲之书法能够广为流传。 |
- 上一篇
十六字心传是什么?说尽人间道
早就已经忘却对我们这片土地和千古繁衍的族群至关重要的东西,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词之后就是满脑子的问号。然后就会生出冷漠,然后悲哀便愈发明确,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曾绘出中华道统的传承谱系。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皋陶伊尹傅说,孔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后世的圣贤固然也有,何为道统?要回答便要回到源头与根本,十六字心传“它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道统之源”开启后世百代传承。凡论道统,
- 下一篇
《竹书纪年》与《史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著作的一部编年通史。《竹书纪年》于西晋咸宁5年,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秦以前文字),《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竹书纪年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竹书纪年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