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什么意思?
秦宓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思维敏捷,善于辩论。秦宓早年是刘璋的手下,后来被刘备麾入账下。史书上对于秦宓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不过其中有一件事让他差点丢了性命。关羽死后,刘备下决心伐吴,此时秦宓力劝刘备不要意气用事,结果刘备大怒要杀秦宓,最后还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饶了秦宓一命,只是将他下狱。这次介绍的成语“面不改色”,就和秦宓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发生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秦宓、诸葛亮和刘备。原文如下: 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学士秦宓奏曰:“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先主曰:“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兴兵,尔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斩之,宓面不改色,回顾先主而笑曰:“臣死无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众官皆为秦宓告免。先主曰:“暂且囚下,待朕报仇回时发落。” 孔明闻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遇害后,刘备决定亲自挂帅征讨孙权。学士秦宓上奏劝阻,刘备勃然大怒,下令将秦宓处死。诸葛亮得知此事后,再度上奏劝阻刘备。但刘备将诸葛亮的奏章扔在地上,表示自己的心意已决,不再接受大臣的劝谏。同时,刘备又下令将秦宓关押,等战事胜利后再做发落。此后,刘备亲征东吴,但遭到陆逊的顽强抵抗,最终兵败夷陵,蜀汉帝国也因此元气大伤。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秦宓提到刘备要处死自己时的反应,叫做“面不改色”,意为脸上神色不变。形容遇到突发事件时神态自若,从容镇静。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晏子春秋》中的“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 小说中提到的学士秦宓劝阻刘备征讨东吴的情节,是符合历史原貌的。据《三国志•秦宓传》载:“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直到刘备病逝后,秦宓才重新被诸葛亮录用。 刘备征讨东吴的决定,在蜀汉朝臣中还是引起了一番争议的。《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作为元老系的代表赵云,就曾公开对刘备的决定表示异议。赵云表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不过,刘备不但拒绝听取赵云的意见,还不让其一起参与战事,仅仅让其镇守江州作为后应。比起早年就跟随刘备的赵云,秦宓的命运就要悲惨的多。若非刘备病逝,秦宓恐怕用不出头之日。 |
- 上一篇
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袁术率兵攻打徐州,吕布趁势想要分一杯羹,袁术攻徐州是因为吕布把韩胤交给了曹操,后来便带领大军杀向吕布腹地。让吕布联合刘备一起对抗袁术,最后集多人之力才成功抵挡了袁术的攻势。发生在袁术征讨吕布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陈登、吕布、杨奉和韩暹,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吕布将袁术派到徐州的使者韩胤交给了曹操。吕布随即找到陈登商议对策”陈登认为只要劝降袁术的降将杨奉、韩暹:陈登来到杨奉军营”
- 下一篇
陶朱公生意经十六字诀
这个生意经好像都必须得读一读了,做生意其实勤快还真的是第一位,如果没勤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什么的,价格明确也的的确确要做到,含糊的话要么你想糊人,赊账这件事情,小编觉得现在就不要赊出去了。验货这件事情,这个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问题。对于好东西坏东西一定要分清楚,散漫查点难。信用这件事情是做生意最根本最根本的。看准时机这个就有点意思了,做生意账什么的也一定要非常的清楚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