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之恩典故出处介绍
刘备临终前,立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此后朝中大权,始终握在诸葛亮一人手上,李严只能打打下手。诸葛亮北化期间,李严负责军队后勤,有一次因为天气原因军粮送迟了几天,结果李严为了推卸责任反而埋怨诸葛亮北伐。此后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庶人,再也没能为蜀汉效力。其实诸葛亮北伐的计划并不是得到了全部人的支持,只是诸葛亮声望太高,一般人也不敢站出来反对。这次介绍的成语“知遇之恩”,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至一百零三回,发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谯周。原文如下: 孔明入朝奏曰:“臣今存恤军士,已经三年。粮草丰足,军器完备,人马雄壮,可以伐魏。今番若不扫清奸党,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也!”后主曰:“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孔明曰:“臣受先帝知遇之恩,梦寐之间,未尝不设伐魏之策。竭力尽忠,为陛下克复中原,重兴汉室:臣之愿也。”言未毕,班部中一人出曰:“丞相不可兴兵。”众视之,乃谯周也…… (谯周)乃奏后主曰:“臣今职掌司天台,但有祸福,不可不奏: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遂命有司设太牢祭于昭烈之庙,涕泣拜告曰:“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因李严从中作梗,不得不班师回朝。在惩办了李严后,经过三年的准备,诸葛亮再度上奏后主刘禅,要求出征北伐。不过,诸葛亮的这一建议却遭到了大臣谯周的反对。不过,在诸葛亮的坚持下,北伐在不久后展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上奏时提到的“知遇之恩”, 意为慧眼识英才,并委以重任。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谯周这个角色,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机会很少。除了上面介绍的劝阻诸葛亮北伐之外,还在到了邓艾兵临成都时力劝后主刘禅投降,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从总体上看,这个人物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并不好,有不少读者借用作品中刘谌至于将谯周嗤之为“偷生腐儒”。 然而,这位在小说中被贬低的谯周在三国历史上却是个非常出名的人物。他不但是一位蜀汉官员,还是一位著名大儒,《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谯周的学生。诸葛亮对于谯周的才华非常赏识,就任丞相之后便将陈寿任命为劝学从事,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到了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时,谯周甚至还公然违抗后主刘禅的禁令,毅然赶到汉中为诸葛亮奔丧。 这位谯老夫子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据《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蜀汉灭亡后,不少大臣被前往中原,谯周因病滞留汉中。后来文立去看望谯周,谯周写下“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八个字。所谓的“典午”指的是司马氏,“月酉”指的是八月。这八个字的意思是司马氏到八月份就有人病逝。结果到了八月,曹魏帝国的控制者司马昭果然病逝。 |
- 上一篇
十恶不赦的十恶包括那些?
这个十恶不赦包括那十恶呢?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而是泛指重大罪行,而在我国古代刑罚律令中。则指十个具体的刑法罪行“者绝不赦免刑罚,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指背叛朝廷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不道,指杀害无辜的一家人及肢解人大不敬,指冒犯皇室尊严,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
- 下一篇
论功行赏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典故是怎样的?
说起“论功行赏”这个成语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了,这是我们经常在生活当中都会用到的成语。在我们的工作中疆场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工作量以及工作成功来进行“论功行赏”那么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和典故是怎样的呢。现在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吧?论功行赏出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