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什么意思?
孙策是东汉末年,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孙策早年为袁术手下,后来得到袁术许可,先后东渡长江,依次击败樊能、刘繇、王朗和严白虎。197年袁术称帝,孙策和袁术正式决裂,孙策则联合曹操还有刘备将袁术一举击溃。不过孙策却在一次狩猎中被刺客袭击,导致英年早逝。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大逆不道”,就和孙策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发生在袁术称帝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袁术、孙策、张昭和曹操。原文如下: 却说袁术败回淮南,遣人往江东问孙策借兵报仇。策怒曰:“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叛贼乎!”遂作书以绝之。使者赍书回见袁术。术看毕,怒曰:“黄口孺子,何敢乃尔!吾先伐之!”长史杨大将力谏方止。却说孙策自发书后,防袁术兵来,点军守住江口。忽曹操使至,拜策为会稽太守,令起兵征讨袁术。 策乃商议。便欲起兵。长史张昭曰:“术虽新败,兵多粮足,未可轻敌。不如遗书曹操,劝他南征,吾为后应:两军相援,术军必败。万一有失,亦望操救援。”策从其言,遣使以此意达曹操。却说曹操至许都,思幕典韦,立祀祭之;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忽报孙策遣使致书,操览书毕;又有人报袁术乏粮,劫掠陈留。欲乘虚攻之,遂兴兵南征。令曹仁守许都,其余皆从征:马步兵十七万,粮食辎重千余车。一面先发人会合孙策与刘备、吕布。兵至豫州界上,玄德早引兵来迎,操命请入营。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袁术公开在淮南称帝,随即又派兵进攻徐州。在刘备等人的配合下,吕布终于将袁术赶出了徐州。此后,袁术又向孙策借兵,遭到孙策的严词拒绝。在谋士张昭的建议下,孙策一面亲自率部征讨袁术,一面遣使邀请曹操出兵一起歼灭袁术。曹操率领十七万大军与刘备、孙策等人会合,最终将袁术击溃。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孙策口中的“大逆不道”,意为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战国策·楚策一》中的“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 小说中提到的袁术遭到曹操、吕布的攻击而惨败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载:“袁术欲称帝于淮南,使人告吕布。布收其使,上其书。术怒,攻布,为布所破。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豊、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不过,小说中所言的孙策也派兵攻击袁术却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不过,除了书面谴责之外,孙策并没有像吕布和曹操一样出兵讨伐。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刘备参与征讨袁术之战,则是小说家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此时的刘备寄寓徐州,被吕布安置在小沛一带,但却并非跟随吕布一起参战。那么,这时候的刘备又在干什么呢?《三国志·先主传》中有一段记载值得关注:“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与之前失去徐州时的“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相比,显然刘备的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扩充。而小沛与吕布本人驻扎的徐州州治下邳很近,想在吕布的眼皮子底下招兵买马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吕布占据徐州期间,只有此次为征讨袁术而离开徐州。吕布及其手下的注意力都在袁术身上,忽略了对刘备的防备,刘备才得以乘虚而入,大肆招兵买马,目的是为了扩充军力,从吕布手里夺回徐州。不过,刘备的图谋很快被吕布察觉。《三国志·先主传》载,吕布得到这一消息后,“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在吕布强大的军力面前,刘备的这一万多兵力不是对手,结果被吕布击溃,被迫离开徐州去投奔曹操。 周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从刘备的这一次表现来看,周瑜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后世有不少人称刘备为“枭雄”,单单从他在徐州寄寓期间的表现来看,可谓一语中的。 |
- 上一篇
万叶集和兰亭集序有什么关系?
此前日本的年号都来自中国典籍,这次的年号首次采用了日本古典《万叶集》里面的内容,《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有人觉得这首诗的风格和兰亭集序相似。出自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其中卷五《梅花歌卅二首(并序)》(简称《梅花歌序》)的吟咏梅花之诗?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随后对新年号的寓意进行了阐述”
- 下一篇
燕颔虎须典故出处介绍
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没听说过这个成语,在三国中等于是张飞的专用词”张飞和关羽并称,那早年刘备究竟是如何碰到张飞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刘关张三人初见时的趣事“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回,发生在刘备在涿县看榜文之时,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和张飞。当日见了榜文: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燕颔虎须?玄德见他形貌异常,恰才见公看榜而叹,玄德曰,今闻黄巾倡乱,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