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利忘义典故出处介绍
陈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陈宫为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就广交名士。陈宫帮助曹操坐上兖州牧,因此被曹操当做心腹。不过陈宫看不惯曹操动不动就**的性格,决定同曹操反目。此后陈宫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且顺利拿下兖州和徐州,但此后因为吕布一意孤行导致战败,一行人被曹操缉拿。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好利忘义”就和陈宫有关,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典故是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回,发生在曹操父亲曹嵩被杀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陶谦和陈宫。原文如下: 操切齿曰:“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军,洗荡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领军三万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其余尽杀奔徐州来。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当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 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的父亲曹嵩过境徐州,陶谦派张闿率兵护送。随之张闿见财起意,将曹嵩全家杀害。曹操闻讯后勃然大怒,领兵血洗徐州,九江太守边让率兵支援陶谦,被曹操所杀。陈宫原本与陶谦关系密切,得知曹操出兵徐州的消息,连忙劝阻曹操。不过,曹操并没有听从陈宫的劝谏,陈宫也因此觉得自己愧对陶谦,于是便投靠了陈留太守张邈。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陈宫口中的“好利忘义”,意为贪图利益而不顾道义。这也要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小说中陶谦因为失察而导致曹嵩被杀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历史上的曹嵩被杀是陶谦蓄意而为的。为了报仇,曹操血洗徐州,令徐州百姓胆寒。为了保住徐州,陶谦向盟友公孙瓒求援,公孙瓒派刘备率部来到徐州增援。除了刘备之外,再无其他盟友对徐州进行过支援。 小说中的九江太守边让又是怎么回事呢?边让其人,在《后汉书》中有传。他不仅是汉末名士,还担任过九江太守一职,不过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已辞官不做,回到了家乡兖州陈留,后来因为公开讥讽曹操被杀,此事与陶谦扯不上任何关系。 如果说对曹嵩及边让之死的虚构是为了情节需要的话,作者在这段故事中另外的一处虚构这体现了作者对汉末官职不够了解的弱点。上面提到,小说中提到:“时陈宫为东郡从事。”这就是一处明显的错误。从事这个官职起源于东汉,是州刺史的属吏,按照当时的政区划分,这个从事应当属于兖州,也就是兖州从事。而小说中提到的东郡,是兖州下辖的一个郡,郡一级没有从事这个职务,而应当是郡丞、功曹或督邮之类的职务。作者对汉末官职缺乏认识,这才会出现如此离谱的失误。 |
- 上一篇
古代诗人表达亲情、爱情、友情经典古诗词合集
——《游子吟》【唐】孟郊搴帷拜母河梁去,——《别老母》【清】黄景仁烽火连三月,——《春望》【唐】杜甫白头老母遮门啼,——《谁氏子》【唐】韩愈慈母倚门情,——《母别子》【唐】白居易稚子牵衣问,——《归家》【唐】杜牧想得家中夜深坐,——《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爱情死生契阔,——《留别妻》【两汉】苏武在天愿作比翼鸟,——《长恨歌》【唐】白居易得成比目何辞死,
- 下一篇
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发现吕蒙竟然带兵偷袭荆州,但关羽万万没想到曹操和孙权早已在私下联手,最后关羽只能逃到麦城坚守。在这样僵持下去关羽迟早被俘。发生在关羽兵败樊城回援荆州之际,乃是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关羽在樊城前线得知吕蒙偷袭荆州得手。便遭到东吴大军的围攻。关羽手下的将士也得到了荆州失陷的确切消息,关羽只得逃到麦城坚守。但镇守上庸的孟达和刘封拒绝出兵,是东吴大军围攻关羽时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