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夜晚有多唯美,元宵诗词就有多动人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时,每年元宵节晚上,东都洛阳城都要大放花灯庆祝佳节,夜晚也会临时取消宵禁,给花灯汇演打开绿色通道。观赏花灯盛况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城市中心,那一刻的洛阳是花灯的世界,是花灯的海洋。 这一夜,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普通市民,都会汇聚到狂欢的人群中来,这一夜的元宵盛况注定是难忘的,因为整座城市都为元宵节开了绿灯,这一夜,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夜城。 武则天让数百名文人赋诗记录这一夜的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的诗歌脱颖而出,而苏味道诗中的开篇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为绝唱”最令人难忘,他的这首诗描绘的正是神龙元年(705年)元宵夜晚在洛阳观灯的壮观景象。 由于元宵节是立春之后的第一个满月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自古以来就有上元、元夕等诸多美好的称谓,人们用挂灯、打灯、观灯的方式来庆祝元宵节,其实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汉代,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并且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所以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用闹花灯的形式庆祝节日,所以花灯也成为了元宵节最显著的特征。 其中枝灯是在前代枝型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匠人们根据树的形状来制造灯架,最后依托枝干形成分枝。当夜幕降临,枝灯火树银花,花灯灯光璀璨,流光溢彩,极为壮观,元宵节已经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 尤其是在天宝年间,官方发布声明,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元宵节期间“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意思就是说在元宵节期间可以燃灯而且还取消了宵禁。于是,长安城的元宵节的夜晚成为了火树银花、灯火通明的不夜城。 对于唐代都城长安元宵夜的盛况,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唐睿宗便在上元夜作灯轮,燃五万盏灯,欢度佳节。而唐玄宗时的观灯规模超过了前代,他登上勤政楼观灯作乐。自唐玄宗之后,每逢元宵节,长安街头上的灯树、灯楼花样翻新、百戏节目也标新立异。 唐代有很多描写长安城元宵节灯光的诗歌,如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一诗中的“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李商隐《楚宫》一诗中的“如何一柱观,不碍九枝灯”等,这些诗歌描绘了元宵节欢乐的节日气氛,透过诗歌也让人们看到了长安夜晚的繁荣。 宋代笔记《春明退朝录》记载: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二节,而初元游观之盛,冠于前代。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对汴梁城的元宵节盛景如是写道:自灯山至玄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唐诗与宋词并蒂花开,宋代元宵词不但数量可观,而且富有特色,可以说是千种风情,万般滋味。元宵节是两宋最为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作为最繁华热闹的法定节日,元宵节自然就与方兴未艾的宋词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元宵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宋代元宵词兴盛并大放异彩的一个根本原因,试看:柳永笔下元宵节是“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这是汴梁城的繁华盛景;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词人在元宵夜的寻寻觅觅与怦然心动;李清照笔下的元宵节是“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那是词人对往昔美好与浪漫无尽怀念。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生查子·元夕》一词,单看词牌名就知道这是一首元宵词,描写的正是元宵佳节的景象,抒发的却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词作用语通俗浅白,情态深婉动人,风味隽永,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词人运用自然而有力的今昔对比,传达出词人幽怨抑郁的感情,是宋代婉约词中的精品佳作。 而认为此词出于欧阳修之手的则有清代的王士禛、况周颐等人。另外,清代参与编修《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也认为此词的作者是欧阳修,并驳斥了这首词为朱淑真所作的说法。 总之,《生查子·元夕》词,欧阳修的《庐陵集》和朱淑真的《断肠集》都有收录。关于此词究竟属欧阳修还是朱淑真作,自明朝以来就有争论。直至现代,争论仍在继续,双方各执一词,但都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但主流观点还是倾向于欧阳修所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中小标题“元夕”,指的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元宵节的灯会自唐代就已经成为了风俗。元宵节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是恋爱中的情侣约会的好时机。 开篇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是女子回忆去年和情人的美好约会,这两句也点明了时间,也点明了地点。词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夜晚,为接下来情侣的出场做好了情境的渲染和铺垫。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大意是说,在元宵节的夜晚,月亮徐徐升起,皎洁的月亮就好像挂在柳树梢上一样,如水的月光洒在地上,与情人相约在黄昏,共叙衷肠。元宵节的夜晚火树银花、灯火通明,此时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为情侣的约会营造出浪漫的气息和氛围。 在宋代,闺中女子一向禁止外游,只有在金吾不禁、玉漏不催的元宵夜,青年男女借此良机,结伴观灯,自由相会。因此,宋代的元宵节充满了爱情的味道,充满了欢情和浪漫色彩简直就是那时的情人节。这不光是一个火树银花的夜晚,更是一个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夜晚。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心爱的人一起观看花灯,徜徉在热闹的都市,流连在花灯前,往返于灯火阑珊处,这注定是一个难忘的迷人的夜晚。到了夜深的时候,他们在光与影的见证下谈情说爱、卿卿我我。 词作没有交代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猜想他们在说什么,在这月光如水的美好夜晚,与心上人共叙衷肠,就已经足够了。 在灯光阑珊的元宵节夜晚,在月光与灯光见证下的情侣约会,是甜蜜的,是温馨的,也是浪漫。词人只用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就将情侣在元宵夜约会的无尽浪漫和旖旎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匆匆,很快成为记忆。如果说上片是回忆去年元宵节的话。下阕就是在写今年的元宵节了,词人笔锋一转,把词中人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二句,又点明了今年元宵节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还是那么皎洁,灯火还是那么绚丽。今年的元宵节和去年的元宵节是一模一样的,而那个去年相约黄昏后的人呢?“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二句,这是词作的主旨所在,也是词中人情感的宣泄抒情。 下阕在今昔元宵节夜晚的对比中,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惆怅抒发了出来。今年元宵夜的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光与灯光辉映的夜晚将词中人的伤感进一步烘托出来,对比愈加明显。 《生查子·元夕》上阕写去年,下阕写今年,元夜、灯光、月亮、人等字面互相关照。上阕会与下阕文义并列,但词意稍有变化。这种文义循序递进、回旋往复的音节对于简朴的歌词而言,有增强表情达意的抒情功能。 元宵夜晚有多么浪漫有多么柔情,这首词就有多么唯美多么动人。最后, 小话诗词恭祝各位元宵节快乐,与有情人“月上柳上头,人约黄昏后”。 |
- 上一篇
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却透露着词人的无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这个英雄梦抑或是驰骋沙场的壮士,抑或是守卫国土的英雄,抑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的平凡英雄。我们读到辛弃疾的豪放词时,会为词中的壮志豪情而热情澎湃。原因就在于辛弃疾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英雄人物。读辛弃疾的豪放词,有很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如读到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们会想到他的英雄梦想,读到“
- 下一篇
在没有AI绘画的古代,人们如何追求审美?苏轼用两首诗给出了答案
苏轼的这两首诗也将“画是有形诗”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式审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