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箕典故出处介绍
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最后的胜出者是曹丕,不过这两兄弟之间还差点闹出人命。当时曹丕逼迫曹植要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内容是讲述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但又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好在曹植唯一不输曹丕的地方就是作诗,著名的“七步诗”就此诞生。不过从正史上来看,七步诗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植还不能确定。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煮豆燃箕”就跟这首诗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两兄弟的处境究竟是如何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时间是在曹丕称帝之后,相关人物为曹丕和曹植。原文如下: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诗来,如果作不出就要处以死刑。曹丕话音刚落,曹植便应声作诗一首曰:“煮豆之时烧豆梗,过滤豆豉以出汁。豆梗燃烧在郭下,锅中豆粒在哭泣。双方本是同也一根,此时煎熬多么急?”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故事,便是根据这一记载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煮豆燃箕”,意为兄弟之间自相残杀。这句成语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疑问,本文特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这首著名的“七步诗”是不是曹植所写的呢?后世不少学者都对此提出过疑问。这些学者提出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这首诗并不见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甚至连南北朝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中也没有出现,很可能是后人的伪作。 第二个疑问是便是这首诗虽然是千古绝唱,但故事的背景却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朝堂之上,贵为天下的曹丕不太可能用这种拙劣的手段来逼迫自己的亲弟弟,即便得逞也会被天下人所耻笑。这个故事的背景更像是个恶作剧。也正是基于这两点理由,岂不是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植,到现在仍是一个疑问。 说到这里,不妨再谈谈另外两个:一是曹丕是否想除掉曹植呢?二是曹植为何能活下来? 曹丕还真有除掉曹植的打算,也曾付诸行动。《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有过一段这样的记载:“初植未到关,自念有过,宜当谢帝。乃留其从官著关东,单将两三人微行,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关吏以闻,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对帝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诏乃听复王服。” 这段记载回答了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首先是曹丕的确对曹植动过杀心,因此对曹植诸多挑剔,准备随时置其于死地。之所以曹植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母亲卞氏的庇护,最终令曹丕打消了除掉曹植的念头。 (www.ws46.com) |
- 上一篇
乐极生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乐极生悲?
是一个很简单的成语”同时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生道理,这几个字人人都会写,却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得到,结果喜剧就变成了悲剧,乐极生悲,历史上这个词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1.乐极生悲乐极生悲的意思也很简单”快乐到了极点就很容易转化,发生一些悲哀的事情?《滑稽列传》主要记述的是滑稽人物的事件“并不带贬义”以及诙谐幽默的讽谏才能“乐极生悲故事的主角是战国时期齐威王和淳于髡(音坤),齐威王派淳于髡去找赵国求救。
- 下一篇
柱石之臣典故出处介绍
直到去世后曹睿也是用公爵的礼仪将他安葬。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徐宣传》,又谏作宫殿穷尽民力,曹睿任命徐宣为左仆射!后来加领侍中、光禄大夫之职,曹睿的车驾去许昌。徐宣被留在京城总管政务”曹睿说,尚书令因为制造器物时加入了杂物而被严加拷打。曹睿亲自手写诏书进行嘉奖?徐宣又上奏说”古代有在七十岁时辞官回家的制度。曹睿下诏说,朕一直想任命他为丞相,徐宣被追谥为贞侯,便是魏明帝曹睿诏书中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