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其不备什么意思?
关羽能够斩颜良诛文丑名震天下,还要感谢一人,他就是曹操的谋士荀攸。根据荀攸的计谋,曹操才能功其袁绍的软肋,让他随时两员大将,而且还帮助关羽一战成名。荀攸是曹操早期账下非常重要的谋士,但到了后期却被曹操弃用,非常可惜。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掩其不备”,就跟荀攸提出的计谋有关。其实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不仅仅是运气好,战略的合理部署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是荀攸。原文如下: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率部在白马一带进攻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主力进至黎阳,准备渡过黄河。同年四月,曹操向北援救刘延。荀攸对曹操表示:“我们的兵力不如袁绍,只有分散他的兵力才能获胜。您到了延津后,摆出将要渡过黄河袭击袁绍后方的姿态。袁绍必定分兵向西前来应战。这时候您再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趁敌军毫无防备进行奇袭,这样就可以生擒颜良。”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 果然,袁绍误判曹操进军将要渡河,立即分兵向西应战。曹操随后亲率主力日夜兼程直扑白马。当曹军距离白马尚有十多里时,颜良大惊失色,仓促出兵应战。曹操派张辽、关羽首先出阵,不仅打败了敌军,还斩杀了颜良,解除了白马之围。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荀攸口中的“掩其不备”,意为趁敌军毫无防备发动突然袭击。这也是由荀攸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官渡之战初期,袁绍率部围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兵力远远不及袁绍,无法及时增援刘延,局势非常被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的谋士荀攸提出制造渡河的假象,诱使袁绍分兵,然后再集中兵力突袭白马解围。 从战斗的进程来看,荀攸的这一计策大获成功。袁绍分兵向西,围攻白马的军队数量大减,同时出现麻痹大意的情绪。曹操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向白马敌军发动奇袭,解了白马之围,同时斩杀袁绍军中的大将颜良。这一仗不仅扭转了官渡之战开战以来曹操的被动局面,也令关羽从此名扬天下。 www.ws46.com |
- 上一篇
身首分离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处介绍
身首分离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今天先为大家讲讲身首分离这个成语和含义还有典故。其实这个成语被人知道还是在《三国志》,其中曹丕在分析刘备为何败给陆逊是有提到过。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内迫罢弊,其计不过谓可转足前迹以摇动江东。昔吴汉先烧荆门,而知隗嚣无所施其巧。又暗中在夷陵发动攻击,妄想迫使江东人心动摇。此战虽然没有将刘备剖腹挖心,但单单从此战投降和被杀的人数来看,
- 下一篇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我们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平时生活中见的应该也比较多,其实这个成语是根据一则三国时期的故事而来,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这个成语。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这则成语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不过还有一个成语和望梅止渴的意思相近,也是由曹家人发明,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提起曹操,没有演义中那般令人生厌,这一典故”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有一次他率军出征的时候,士兵都非常干渴,却一时找不到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