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什么来到秦国?为何会舍弃其它六国?
良禽择木而栖,只有自身拥有别无替代的能力,才有资格选择落在何处,如果没有什么本领,谁也不会重视。这一点,秦朝建立时的李斯应该是深有感触。只不过,他在选择要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时候,想的并不是这些。那么,原本是楚国人的李斯,为何会来到秦国?他又有什么样无可替代的本事,能够让他在秦国一直留着,为这个帝国的统一出谋划策呢?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出身不高,曾经做过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但是,拥有很强进取心的李斯,对此并不满足,而促使他下定决定继续深造的,却是两堆老鼠。 他在厕所看见过一堆老鼠,那里的老鼠自然是又脏又臭,吃的东西也可想而知,但是每天还战战兢兢,一旦有人或者抢食的狗到来,老鼠们就会吓得四散而逃。而后,他又在粮仓里面看到一堆老鼠,这里的老鼠每天吃得饱饱的,就算有人过来,那也是悠悠的,一点也没有担惊受怕的样子。 如此鲜明的对比,让李斯感悟出了“老鼠哲学”,身处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可是他自己现在,就好像厕所里面的老鼠,只有做到谷仓里的老鼠,才算是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尽管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社会地位,但是他还是很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以自己的学识,就算到了其他地方,照样受不到重用,于是,他没有立即行动,某日听闻荀子在楚国讲学,他马上启程前往,拜入荀子门下,研习帝王之术,也就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办法。 荀子,是赵国人,他虽然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却有很多与法家有关的思想言论。比如,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但是荀子认为“人性有恶”,注意,这里是“有恶”,而不是“本恶”,“性本恶”论只是在荀子的言论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言论。 相对来说,“性有恶”论更为可取,它认为,人性其实无所谓善与恶,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可能转向善,也可能转向恶。这样的言论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即便在现在,他的思想也是很有价值,很有研究意义的。荀子碎玉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于法家也是同样,就比如他的两个重要的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至于韩非为什么会选择秦国,也许是受到了老师荀子的影响。荀子曾经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去过秦国,对于秦国的各种政治制度有所了解,社会安定,井然有序,办事效率很高,而这一切都是拜商鞅变法所赐,对秦国的政治给予了肯定,“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 但同时,荀子,也对秦国重视刑法,轻视君子的行为表示不以为然,毕竟荀子与儒家和法家都有关系,这也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常人的原因吧。 李斯选择了秦国,也许与荀子有所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在于他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秦国,虽然文明程度并不比其他国家高,经济方面也没有其他国家发达,但是秦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超各国的。毕竟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之下,县制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秦国接受人才或者说新理论的程度,是东方六国比不了的。 在分封制的影响之下,六国的大臣贵族们最重视的自然是自身的利益,一旦有什么改革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那么这项改革很可能是无法推行的。反观秦国,虽然一开始,商鞅变法也会遭受到秦国除秦孝公以外几乎所有的王室成员的反对,但是,只要有秦孝公就足够了,毕竟他才是一国之君。 幸而商鞅变法实行了下来,秦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从被六国看不起,到后来与它们比肩,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的选择,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也证明,他没有看错。 |
- 上一篇
刘辩是怎么死的
说到刘辩其实很多人都说了这个人其实还是挺神秘的一个人的,但是这个人其实也挺可悲的,刘辩其实也不能算得上是一位皇帝,所以很多史书帝王传对都没有相关的记载的,但是现在的人知道他其实还是算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了,也算是东汉的第十三位皇帝了,话说他在位的时间非常短,大家知道短到什么地步吗?刘辩是汉灵帝刘宏和何皇后的嫡长子,所以汉灵帝死了之后,当时董卓已经掌权,他是唯一在东汉时期被废黜的皇帝了,
- 下一篇
许褚如何吓退马超的
归顺曹操后,许褚面对五虎将之一的马超,反而将马超给吓退,其震慑力和张飞有的一拼。许褚也是经历了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的老臣,许褚吓退马超公元211年,马超率领骑兵准备截杀曹操,当时曹操处境十分危急,一边为曹操挡箭,这才保下曹操一命。而马超还不死心,他准备趁和曹操谈话发动偷袭,虽然曹操只带了一人前来交谈,马超听闻许褚的名字,许褚战力就曹操阵营来说,因此得到曹操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