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出新规,一个乱象有望被整治,有什么影响?
有些人在买银行理财,会觉得上当受骗,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买了银行理财之后,发现实际的收益与宣传的收益不符。 因为很多银行理财的宣传收益往往喜欢报喜不报忧,拿出最漂亮的收益来宣传,可实际收益却达不到。 比如,某银行理财的宣传的收益为“成立以来10%以上”,可能就会让人误以为它每年的收益率能达到10%,可实际上,它的年化收益率才3%左右。 事实上,银行理财在对外的宣传收益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有的可能会用业绩比较基准、有的会用成立以来的收益,也有的会用年化收益率或者过去某一段时间的收益率等等。 正是因为可以使用的标准很多,所以银行理财在宣传的时候,完全可以选一个比较靓丽的收益来宣传。比如年化收益率比较低,就可以给人看成立以来的收益率,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不行,还可以弄个近一年、近半年或者近一个月等等,总会有一个是比较好看的。 银行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更好地把理财产品卖出去。因为投资者在挑选理财产品时,肯定会比较在意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如果看起来的收益都不好,可能就不会买了。 然而,银行这么做或许更有利于把理财产品卖出去,但也会透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信任。 要是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能达到宣传的收益还好,若是达不到,就会让投资者感觉上当受骗,甚至以后都不敢买银行理财了。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的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有可能会让自己在买银行理财时被误导。而且由于这种做法并不算虚假宣传,所以哪怕想要投诉都无门。 好在,如今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一则新规,银行理财的这一乱象有望得到整治。 根据新规的规定: 银行理财产品不得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产品未来收益,不得刻意选择性展示理财产品特定区间或部分区间的过往业绩; 不得使用未经核实、尚未发生或者模拟的数据计算过往业绩,不得采用不具有可比性、公平性、准确性的数据来源和方法进行过往业绩比较等等。 这就意味着,银行不能只拿出一个较好的收益给投资者看了,以便投资者能从展示的收益中更好地对银行理财的好坏做出正确判断,对投资者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那么,作为投资者来说,对银行理财展示的这些收益,要怎么看比较好呢? 如果是成立超过1年的产品,可能就是看年化收益率更合适一些。因为银行理财在净值化之后,区间的收益率波动幅度出现增加,仅看某段时间的收益率,可能会与实际收益率有较大偏差。 而年化收益率可视为以年为单位的平均收益率,可以过滤掉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更能反映出理财产品的长期实际收益率。 而最不靠谱的,应该就是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因为不同的理财产品成立的时间不同,一只成立时间长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比成立时间短的产品高,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显然不能以此来判断收益率高的产品就是更好的产品。 而如果是收益率比较稳健理财产品,看过去某段时间的收益率也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