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总是征战合肥?又为什么一直打不下来?
孙策在临终前,曾经对弟弟孙权说过,论起行军打仗,自己更厉害,然而若说守卫疆土,自己却不如孙权,这一句话在后来孙权的行为上也得到了极大的验证。孙权曾经多次出兵攻打合肥,但是却一直没能打下来,可以说是屡败屡战,然而即便战败,下一次依然要继续打,结果仍旧是失败。那么,合肥到底有什么吸引着孙权,一定想要拿下来呢? 有关三国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说老少皆知,尤其是魏蜀两国之间的纷争,那是再熟悉不过了,诸葛亮北伐就是其中一个例。可是在当时,可不止是诸葛亮这一路北伐大军,可别忘了另外一个国家:东吴。 早在赤壁大战结束后,孙权就已经率东吴水陆两军北伐了(当然也不叫北伐,姑且称之),目标就是现在的合淝,当时是叫合淝,可是来势汹汹,最终却惨败而归。不过失败一次很正常。下次再赢回来,可关键是,孙权数次北征江淮,都是攻打合肥,虽然遭到多次挫败,但他仍对合肥锲而不舍。 那么合肥对孙权为什么有这么大吸引力呢?为何不从其它路线进军呢? 纵观江淮之间的地理形势和魏吴两国的军事方针,有以下几点原因。 我们知道北方曹魏控制了合肥,那就可以从水路、陆路等几处前进到长江北岸,就如同扼住了东吴的咽喉,使其江防非常吃力,喘不过气来。 孙权之所以锲而不舍地攻合肥,从防御角度看,是要拔除这颗钉子,将防线向北推进,使长江防线不至于暴露在敌人的直接打击之下。 当时孙权伐魏要北上,在可以选择的三条路线中,合肥一路也是最稳妥的。因为走涂中——盱眙的陆路,后续补给非常不便,且担心敌人骑兵的包抄,在江淮平原上曹魏的骑兵优势最容易发挥。走邗沟的水路,由于水浅,行军比较困难。只有走合肥的水路,既能发挥东吴水军的优势,又可通过施水、淝水等自然形成的河流直抵淮河。 孙权屡攻合肥,既因合肥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受其割据自保,不愿冒险的战略影响。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孙权的军事能力欠佳,所以采取了稳妥的进攻路线,不求有功,但求无损而已。这种策略于敌无大损,于己则徒耗国力,并不明智。 就像孙策说的:“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孙权)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屡次亲征合肥失败,也印证了孙策的话。孙权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倒是能行,但要说称霸天下,还少了些能力。终孙权一生,他也没有打出淮河,只是靠吕蒙和陆逊从刘备手中抢回了荆州。 |
- 上一篇
关羽和关胜是什么关系?
三国里的关羽和水浒传里的关胜经常会被人拿出来作比较,记载里关胜是关羽的后代,毕竟关胜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可能关胜的所作所为要让自己的长辈们蒙羞了。关胜是关羽后代,我就要看看你柴进有什么本事,而杨志纯属运气太差,而呼延灼其实是可以不上梁山的,在朝廷派去围剿梁山的部队中,怕高俅给他扣帽子,今天要说的是关胜,关胜是最不需要上梁山,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投靠宋江,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关羽的后代,
- 下一篇
官渡之战当袁绍还处于优势的时候,为什么刘备却要跑掉?
刘备且丢下他自己跑了,袁绍与曹操交战还处于上风的时候,就是刘备的利用价值被榨干的时候。刘备本来就不是袁绍的人,刘备的处境将比上述情况更糟糕。刘备只要一见事急,刘备经常是带队逃跑,(刘备好象还没有被敌人擒住过,刘表肯定会拒绝他来。我准备到江东投奔孙权去的,刘表为什么不防范刘备,并不像曹操、袁绍那样靠实力打拼出来的江山“荆州的本土地方势力最强大的是蒯、蔡两大家族,刘表不取得他们的支持就坐不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