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多次北伐却失败,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过许多次北伐,但是从总体结果来说他还是失败的。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战争。我们不禁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支撑他进行这样的战争?尽管是失败的,但是北伐战争真的对蜀国没有一点好处吗?这些失败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三国时期时任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从228年春到234年冬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发动了五次对曹魏的战争,《三国演义》称之为六出祁山,甚至诸葛亮最后死于第五次北伐上,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年仅54岁,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是诸葛亮不停的北伐中原拖累可蜀汉,一直后来蜀汉的衰亡,那么诸葛亮真的是如此不智吗?诸葛亮一直北伐中原的意义何在? 其一、刘备遗愿和汉室正统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诸葛亮坚持要北伐中原,在出师表中有说明了一部分,即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并且打响蜀汉的正统之名,以汉室正统立足天下。 其二、以攻代守,扰乱曹魏发展 曹魏皇帝曹睿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转而大力恢复魏国自身实力。而蜀汉地少人稀,此消彼涨之下,蜀汉后继无人,只有被曹魏灭亡的结局。诸葛亮只能趁着曹魏当时还处于复兴前的动荡时期,准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许战局顺利,就算不能覆灭曹魏,也能够抢下足够多的地盘,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的将蜀汉的国运延续得更久一些,因此,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一种无奈而必然的选择。 其三、转移蜀汉国内矛盾 蜀汉政权由第一阶级的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二阶级的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的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所组成的。 刘备死后,这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诸葛亮时不时的北伐中原,可以适当的将蜀国内部的三方矛盾转移到对曹魏战争的外部矛盾去。而若是侥幸打下了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这三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大大缩减,甚至进而使得蜀汉更有问鼎中原的机会。 诸葛亮北伐中原,在迫使曹魏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曹魏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曹魏的恢复速度,还转移了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一有机会的话,便可以进入关中、逐鹿中原。再不济也可以巩固对自己蜀汉政权的掌控,所以诸葛亮北伐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好。 |
- 上一篇
刘邦让准备烹杀自己父亲的项羽分一杯羹,为什么还说他是孝子?
就比如刘邦在项羽把自己的父亲放在大油锅面前,会被很多人解读成刘邦心太狠,所以汉朝皇帝的谥号前都会加个孝字,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个不孝子,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做过一件很不光彩的事,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太公,不投降就煮了他爹太公,还厚颜无耻地对项羽说,刘邦如此厚颜无耻不顾父亲死活,刘邦不这样说,项羽以他爹太公来威胁刘邦?如果刘邦还真当他面求饶,岂不是正中项羽下怀,刘邦除了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
- 下一篇
为何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他分明有更好的选择
即使遭受胯下之辱这样在当时看来极其没有气节的事情,可以说汉高祖刘邦的天下是韩信打下来的,总的来说韩信是一个没办法养活自己的人,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韩信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长处吃闲饭,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其实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这个人确实不一般,韩信极有可能是个没落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