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明明可以抵御外敌为什么清朝不修筑万里长城
清朝的皇帝认为修建长城并不能真正抵御外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守护边疆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是对防御边疆有特别执着的人,他的修筑万里长城的千古壮举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记载。而随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们仿佛也继承了秦始皇的遗志,除了清朝外,其他朝代都有修筑长城的记录,这也是长城能够保持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修筑长城最初的原因是为了防御匈奴。在秦始皇32年时,有一位燕人卢生想到:“亡秦者胡也”,这句话引起了秦始皇的关注。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国家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阶段,而他认为是时机成熟,应该处理外患问题。 匈奴对于秦始皇的威胁非常大,如果不加以应对,很可能会威胁到秦始皇已经统一的天下。因此他派遣他最信任的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勇士,驻守在边疆,向匈奴展开了最为强烈的进攻。蒙恬领导的士兵收复了河南和榆中的广大地区,接下来一直到达了阴山和黄河河套以北地区,夺回了许多失去的领土。秦始皇在位期间匈奴一直都是沉默的,甚至有许多匈奴人为了逃命而躲到了漠北地区。 按照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收获已经足够了,可是秦始皇却并不满足,他还是担心匈奴人会卷土重来,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他不惜出动70万劳工,历时数年,修建出了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的长城。这段长城横跨万里,大规模地抵御着胡人的进攻。 清朝的皇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相较于其它朝代的皇帝,这个决定堪称独特。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短期决策,而是基于历史教训的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清朝的皇帝认为,修建长城并不能真正抵御外敌,历史事实也已经佐证了这一点。长城的存在并没有阻挡外敌的侵入,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虚张声势而已。 清朝皇帝曾经说过:“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这句话表达了治国之道,也是长城无法达到的宏伟目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在抵御外敌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人民的团结和民心的向背,而非短暂的修建一段城墙。清朝的开创者认识到这一点,将民生放在第一位,致力于推进经济和文化发展,这也为清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相反,秦始皇在修长城问题上太过执拗,忽视了治国的根本大计,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秦始皇的错误在于,单纯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了城墙上,却忽略了人民的需求和安全感。他对人民实施了过于严苛的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力逐渐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再修筑一道长城,也无法挽救秦朝的衰亡,反而让这个历史伟业付之一炬。 秦朝灭亡后,那段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城墙也随之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各个朝代的皇帝也都在长城修建上寄托了自己的希望。但是,过去的历史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只有做到真正的治国安邦,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福祉和安全感,长城只是历史的遗迹而已,它并不能为未来带来任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