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中了进士之后为什么没有去做官?
包拯这个名字,恐怕没有几个人会陌生,断案如神正直清白,人称“包青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包拯,少年时期便屡破奇案,被朝廷所赏识,但毕竟是虚构出来的,真实历史上的包拯,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才能出众?他二十八岁中了进士,却一直在家待到十年之后才出去做官,这又是出于什么缘由呢? 包拯,也即包希仁,我们俗称的包青天,他在二十八岁那年即考中进士,之后却没去做官,直到十年之后,三十八岁的包拯才开始离家外出做官。 其实包公并非像《少年包青天》中描述的那样,从小时候就开始断案,他的青少年时期和当时的小伙伴们差不多,也是一直过着一种平凡的生活。 直到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才进京赶考,成绩很优秀,被录取在进士甲科前三十名之内。而且,在北宋时期,考试成绩十分优秀的考生才能被划入进士甲科的范畴,比进士甲科低一个层次的是进士乙科,大文豪苏轼当年中的即是进士乙科。 可见,当年的包公就已经非常优秀了。另外,前三十名以内的进士是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职的,尽管授官一事实非小事,宋朝对进士的任用也是非常的谨慎。 一般情况是朝廷先让那些前三十名之内的进士到基层锻炼,而且一般只是授予他们正八品官的官级,直接把他们派到地方去做知县。 二十八岁的包公考上进士之后,首先被派遣到江西的一个大县——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去做知县,当时的建昌县可是一个大县,派他去做领导也可以看出朝廷对他的器重。 可是二十八岁的包公竟然没有去做官,相反却留在了家中,而且这一留就是十年,直到三十八岁的时候才出去做官。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只为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今天终于有了成果,朝廷对自己的重视也十分明显,出入官场的机会伸手可得,报效国家的门路就在眼前。可包公终究没有去做官。 为什么呢?官场黑暗,心生厌倦?不愿同流合污,只想做个闲人?恐怕都不是。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道:“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正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在家,包拯也不愿远离父母外出做官。 于是包公就向上级请求辞去建昌知县的任命,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离家近一些、级别稍微低一些的职务,朝廷也很体谅他,改派他问和州税监。 包公再次征求父母的意见,竟然又遭到了拒绝。《宋史·包拯传》上记载道:“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朝廷体谅包公并授予他和州税监的官职,可是包公的父母好像是铁了心地不让包公外出做官。父母老了,希望孩子能够陪在身边,这可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了,可是孩子的前途也很重要啊。 可不管怎么说,自幼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包公最终权衡再三,向朝廷辞去了官职,留在家中照顾双亲。 至于外出做官一事,还是在包公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之后,包公新官上任,知天长县。孔子曾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就是这样,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三岁的时候才能离开父母的身体,独立地行走,而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正所谓:“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
- 上一篇
项羽竟然如此不得人心,自己的亲属都改姓刘
很明显刘邦的人心要高于项羽,虽然后世很多人对于项羽的喜爱远高于刘邦,其后裔在汉朝封侯拜相,项羽一族本是楚国的贵族,其祖父项燕在与秦国作战中,项燕有几个儿子,长子项荣(项羽的父亲)早逝,其家族成员在次子项梁的带领下,项梁、项羽最终在乱世中,项羽俨然成为项氏一族的领头人。致使项羽失去灭掉刘邦的良机。对项伯以及项氏族人的记载很少。而这里面没有一个项羽的亲族,那么项羽的亲族呢,显然他们选择投降刘邦。
- 下一篇
李白的后人,会有诗仙的潇洒意境吗?
似乎对李白后人的关注点低很多,但是李白却因为喝酒完全不顾家庭,李白为什么要找小三,李白就离开许家远游去了。李白做为倒插门女婿,这个孩子应该姓许。能在浪子李白诗中写上名字的。李白的后代就只有伯禽一个儿子,李白儿子伯禽的生平已经不可考”他是从小就背诵李白诗长大的,范传正派人寻找李白的后人。想要替偶像照顾后代,才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这两个孙女只能是伯禽的女儿,李白的这两位孙女都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