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古代宋朝以后,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基本上都会选择科举这条路。不过当时科举的录取率非常低,只在3%~10%之间,也就是说最少会有90%的人无功而返。而且科举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如果三次都没考过就会耗掉你10年的黄金时间。所以每次能参加科举的机会,对于每位考生来说都必须把握住,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只是我们有时候也想投机取巧,或者是对自己的实力不太放心,所以就动了歪脑筋,想在考试中作弊换取更好的成绩,古代科举也有作弊的情况出现。负责监考的官员也是每次都要设立更加严格的考场规则,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要作弊的人总能想到新的作弊点子,甚至有一个作弊方法还打破了吉尼斯纪录。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古人考试都有哪些作弊的手段,而考官又是如何防范的,赶快来看看吧。 就科举难度来说,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是要比明清简单的多的,在宋朝只要你能写出一首好的诗赋,想要金榜题名并不算难事。而且以诗赋为重点的考试,基本上能让所有考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但这种考法不能做到100%的公平,因为每位考官都有自己偏爱的诗赋,如果某位考生的作品正中考官下怀,那他上榜的几率便高了很多。所以在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规则发生了一些改动,不在单一的重视诗赋,而是把儒家经典也加了进来。此番改动以后,考试失去了以往自由创作的空间,死记硬背成了重点。 明清科举八股文成了考试的基本内容,这下就让考生们的学习之路变的比较痛苦了。不过既然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想要作弊的考生自然就多了起来,刚开始的方法也是事先抄好各种小纸条,和我们现代作弊的思路并无两样。明清科举的考场规则也是非常严厉,搜身是基本操作,考生都要到一个叫贡院的地方参加考试,一考就是三天,而且中途不能出来,大小事物都要在考舍内解决。 不过就算如此,还是有人能变着法子想到作弊的方式。在明清时期因为印刷技术的提升,已经掌握了可以将书籍缩小印制的技术。所以有些考生就将经书印成小册子,想办法藏起来混入考场。1991年,有一本叫《增广四书备旨》的作弊奇书被发现,这本书被藏在靴子的后跟当中,里面印刷的内容包含了四书还有好几个朝代大儒的全部注解,是当时中国版面最小、文字最小的书籍,还获得了吉尼斯纪录的认证。 看来古人为了作弊,也是各种办法都用上了。不过作弊始终都是不对的,能把知识转为自己所用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
- 上一篇
项羽举鼎是不是真的?他举的鼎有多重?
比如他曾经举起一口大鼎的故事。更不要说把所有重量都加在自己身上,项羽举鼎的故事是真的吗?他真的能够举起大鼎来吗?禹曾经收集九牧之金铸造九鼎,鼎就发展成了传国重器,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经有过举鼎的人,就非常喜欢与人比试力气,秦武王在一次举鼎的过程中,举鼎这件事情,还要有稳住大鼎的技巧才行。鼎的重量根本不算什么,关于项羽举鼎的故事,官员大概是听闻他力气很大,于是给了他一口重达数百斤的大鼎让他举起来,
- 下一篇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
王羲之爱鹅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1.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东晋王羲之的时代自然没有什么?他爱鹅几乎算是当时无人不知的爱好,可没少有人打王羲之的主意,在《晋书》当中还记载了两个有关王羲之爱鹅的小故事。想要去找她把这只鹅买回来,王羲之深觉遗憾,老太太听闻是王羲之要来,如此一来王羲之也只能仰天长叹了,听闻王羲之喜欢鹅,又想要求王羲之的字,直接让王羲之付钱那多没面子的啊,只要王羲之肯亲自抄一本《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