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古人为什么不能直呼其名 “名”究竟有何寓意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01

我们现代人看古人的社交礼仪一般都会觉得比较复杂,在语言和动作方面都有着诸多讲究,稍微不注意可能就会被人诟病,加以嫌弃。那在古代,人们一般会避免直呼其名,而是称字,不过取名不就是为了给别人叫的吗,为什么又不让直接喊名字呢?这便是在姓名方面的学问了。下面就和大家讲讲这里面的奥秘,也算是个有趣的小知识,如果感兴趣的话就来了解看看吧。

为什么要取字

现如今我们的名字,大多只有一个,名字一体,从一而终。其实在古达,古人们却不然。他们有名、有字、有号。做官的,死后还有谥号,比如宋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礼记·檀弓》说“周道也”。西周时对“士”以上的贵族有一套规定:“子生三月,则父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西周人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称呼:成年之前称“名”,行了冠礼即举行成人礼后就得称“字”。

那为什么就不能沿用其名呢?

《仪礼·士冠礼》有解释:“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另取字是为了敬名。都是称呼,为何独独要敬名?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名,何又为字。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对名字有一句经典性解释:“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表示本身,字是解释、补充名的性质与含义,表示德行。比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字幼安。怎解?根除病疾,从小自然安康。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原来,名与字就像一对好搭档。

无论古今中外,取名都属于人生大事。在西周,孩子满百日后,贵族人家要择日、沐浴、更衣。然后,在和煦的晨光中,母亲抱出孩子,面东而立。父亲握着孩子的右手,郑重宣布其名。整个命名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而这个“名”,也从此与孩子如影随形,成为他的符号、代称,“名”人一体。

避免被直呼其名

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会有很多考量:好听的?吉祥的?古人也有取名原则,大体是依据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相貌、祥瑞、事件、情状等等,再加上父母的期许。郑庄公出生时难产,便叫“寤生”;陶渊明的长子名陶俨,显然希望他恭敬、庄重。总之都是依人而名,或者说希望名如其人。有时名与本尊关联感太强了,甚至有命如其名之神力名如此重要,岂能由人随意呼来唤去,又或被宵小之辈玷污?所以,给成人取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被人“直呼其名”。或者用于不良目的。

先秦时流行一种巫木“诅”,其思维逻辑就是以名代人一一获取敌人、对手的名字,施咒然后控制对方。可见,敬名即敬人,名之尊也即人之尊。不过,现实没有绝对二字。在重要场“名”还是要露面的。这个场合用《礼记·曲礼》的话说,就是“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父亲和君王面前,无论他称还是自称,都称名。上对下称名,是表示尊威;下(自己)对上称名,则表示谦卑。同理,“君前臣名”也适用于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家臣间。可见成年称名与不称名,取决于以方地位的高下。

因此,在古代看似琐碎的人名称呼,实际包含了古代国家秩序如何构建的大问题,必须“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