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榨菜有什么历史?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01

榨菜是一种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吃的菜,尤其是当不像做菜的时候,用榨菜也能就着饭吃下去,味道也是很好的,而且榨菜吃起来脆脆的,就算面对的是白米饭白粥,也能很开心的吃下去,不过榨菜毕竟属于腌菜的一种,还是不宜多吃。不过,吃了这么多年的榨菜,你是否了解榨菜的历史呢?榨菜诞生于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榨菜是四川著名的传统土特产。它青似碧玉、红如玛瑙,鲜、香、嫩、脆,久储不坏、不锅不烂的独有特点名扬天下,可与西德的甜酸甘蓝、欧洲的酸黄瓜媲美,被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资中人邓炳成在涪陵荔枝乡田湾村邱寿安家中当长工。他仿照资中大头菜加工技术,以菜头做试验,制成特种腌菜,味道很好。

邓炳成首创腌菜之时,邱寿安正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各种腌菜业务。他回家见此情况,认为有利可图,便将两坛腌菜带到宜昌邀人品尝。众人一致夸赞鲜美可口,为其他菜所不及。他便再次赶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划投资建厂拜邓炳成为“掌脉师”,并改进了风凉脱水和用木榨除盐水的加工方法,将此新产品取名为“榨菜”次年,制作榨菜八十坛,以“涪陵榨菜”广告于市,运往宜昌,不到半月便销售一空。单坛菜重五十斤,售价大洋三十三元。邱获厚利,遂令家中扩大制作,年产量高达八百坛之多。邱寿安还严令家人保密,不许将榨菜加工方法传给外人,也不许外人前往他家参观,榨菜制作技艺被垄断达十六年之久。

后来有一商人以及邻居骆兴合等,经过贿赂手段长期试探,终于掌握了榨菜加工技术。从此,欧炳胜、张彤云、骆培之、叶海丰、黎炳林、潘云胜、张茂云等,于1910年至1918年相继办起榨菜厂,榨菜年产量达一万五千多担。1930年以后,丰都、长寿等地,大小榨菜厂如雨后春笋,年产量高达十九万多担。1948年,年产高达二十一万多担。涪陵榨菜远销南北各省,沿长江水运武汉、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南由上海转运浙江、福建、广东,北由海上运往青岛、烟台威海卫及东北三省。


榨菜何时进入国际市场呢?据1928年出版的施纪云主编的《涪陵县续修涪州志·食货志》载:“近邱氏贩榨菜至上海,行销及海外。”此志所记史实限于1911年。由此可见,涪陵榨菜“行销及海外”的时间,不会晚于清末。

涪陵榨菜远销新加坡、菲律宾,甚至欧美各国。多少年来,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吸引了海外消费者,历久不衰,声誉与“四川银耳”媲美。

榨菜起源于涪陵。据原涪陵州志《涪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涪陵县城郊(现涪陵城区洗墨路)商人邱寿安将涪陵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当年送一坛在湖北宜昌开“荣生昌”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将哥哥邱寿安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客人们倍觉可口,其风味“嫩、脆、鲜、香”,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争相订货。

1899年,邱寿安专设作坊加工,扩大生产,并按其加工工艺过程将其命名为“榨菜”(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榨菜”一词从此诞生,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

涪陵榨菜从诞生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10余年间,一直为邱家独家生产经营,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其生产工艺才被泄漏并迅速传开,后逐渐形成一大行业,历久不衰。


1931年,涪陵的榨菜加工厂(户)已达100余家。

1940年,涪陵榨菜产量首次突破20万担,其销售市场已形成以上海、武汉为中心辐射南北,并以转销形式出口至香港、南洋群岛等地。

1949年后,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榨菜的喜爱,涪陵榨菜得到了较快发展,生产规模、销售市场日益扩大,影响与日俱增。

1953年,涪陵榨菜被国家纳入二类物资管理,由中商部直接计划调拨,成为定量供应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军需、出口的主要商品。

1959年和1978年,中商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后两次在涪陵举办全国青菜头种植、榨菜加工培训班,并从涪陵抽派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指导生产,大力发展。从此,榨菜逐渐传到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一些地方。

1995年3月,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2003年,涪陵被国家授予“全国果蔬十强区(市、县)”和“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区(市、县)”;

2005年,“涪陵榨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审定。

2008年6月,“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涪陵榨菜”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认定其品牌价值为125.32亿元。

2014年,“涪陵榨菜”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认定其品牌价值为132.93亿元。

2017年,“涪陵榨菜”荣获“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