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
可惜古代好像从来没有哪本文献记录了皇帝的身高和体重,不然我们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到底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其实在古代,关于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不过大多数都是靠嘴去养,要吃各种补身体的食物,而不是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古人“运动”这二字的概念就不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可能大部分的皇帝都会是胖子,毕竟奴才把皇帝照顾的白白胖胖才说明皇帝享福了嘛。 打江山吃不好穿不暖可以理解,怎么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胖不起来? 回答如下: 我们首先需要拆解下题目,就是“古代”、“皇帝”、“子孙后代”有没有胖子? 答案是:有,而且不少。 题主可能是看了清朝历代皇帝画像之后得出的结论。 确实,清朝的列位皇帝胖子比较少,唯一一个确定的大胖子,应该是清太宗皇太极。 清雍正时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清帝甲弓》载: 太宗体丰铠重,乘小白行百里,乘大白止行五十里。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马二,呼曰小白、大白。 “体丰”就是肥胖,良马只能驮着他走50里或100里…… 明朝就比较多了,明仁宗朱高炽体胖行动迟缓,需要內侍搀扶行动,也因此不被明成祖朱棣所喜。 明神宗朱翊钧也是体胖,且有足疾,所以不利行动,给太后请安都要膝行前进。 再往前看,开国皇帝的形象,如宋太祖,这是正经的武将出身。 宋太祖双下巴都出来了,肯定不算瘦人了,史书记载,他“或因宴会,至醉经宿”,也是整天整宿地喝,这生活习惯也是乱套的,想瘦也难。 再来看看面貌清秀的宋朝皇帝,仁宗。 北宋的绢本,类似的笔法,胖瘦对比,一目了然,所以说,开国皇帝瘦,肯定是不恰当的。 《步辇图》是当时人所绘,里面的唐太宗,也和宋太祖一样,怎么看都不是瘦人。 这些是比较可信的画像,至于网上流传的“历代帝王图”其实很多是后人想象作品,并不能反映本人的真容。 另外几位史书明确说“胖的特殊”的皇帝,也可以看看。 比如金哀宗完颜守绪在城破国亡的时刻说: 朕体素肥,不便于鞍马驰突。 骑马逃亡已经不行,那应该是真的胖得出奇了。 北齐穆宗高延宗,《北齐书》称: 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 也就是坐姿就后仰,低头则趴地上,主要是有颗大肚子垫着,人人都笑话他。 不过这位亡国之君却不是马都上不得的“弱鸡”,在北周灭亡北齐的最后时刻,仍奋勇奋战,据《北齐书》记载: 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于子、段畅拒城东。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 可见胖子也并不是都不能打,扛着“大槊”,长4、5米的大家伙往来拼杀,还是有几两“疙瘩肉”傍身的。 另一位南朝的皇帝,宋明帝刘彧,因为身形肥壮,曾经被废帝刘子业贬称“猪王”,可见也是个胖子,后来他忍辱负重,政变杀死了刘子业。 这是说历史上的胖子皇帝们,之所以留名, 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同行们”不胖,而是因为他们胖得出奇…… 至于清朝皇帝不出胖子,资料比较充裕,我们可以分析一二原因: 1,规定饮食为一日两餐,受到严格的祖制规矩约束,很难真正暴饮暴食; 2,清朝皇帝的运动量很大,工作压力也并不轻,几乎从早到晚都有满满的工作和礼仪任务安排; 3,清朝皇帝从皇子时代,就有今天看起来都堪称严苛的规矩教育,这一套东西说不上科学,但是非常的有规律。 当然,前代的宫廷也有类似的东西在,为什么养出那么多胖子,可能也和饮食结构有关。 现实是,今天的饮食结构最终形成,已是明清之后,在这之前,《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录到: 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北方人好吃甜口,是不是和今天的认知不同? 好吃甜食,又大量进食羊肉(宋代上层阶级到了临安仍主要吃羊肉,而非猪肉)、酪浆(奶制品),岂有不胖的道理? |
- 上一篇
上海简称为什么叫沪?
好像上海这个地方特别能接受西方的新奇玩意。也让上海早早的成为了一座外国人非常喜欢的城市,上海发展为我国的金融中心,上海是一座不需要介绍太多的城市。现在的上海地区有一大半(含崇明岛)是泡在海里的,陆地上的上海区域隶属于治所在吴县(今苏州)的会稽郡,但县治不在现在的江苏昆山,从昆山、海盐、嘉兴三县各割一部分成立,华亭改隶属于治所在嘉兴的秀州,在松江南岸快要与大海汇合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叫上海务的地名,
- 下一篇
秀才在古代文化水平有多高?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你必须得是考入本省各级学府的学员才能被称为秀才,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穷秀才、酸秀才,很多人会认为秀才也就是一般中等文化水平。虽然每个时期对秀才的定义不完全相同,汉以来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另有举孝廉),唐宋时凡应举者皆称为秀才,隋唐科举制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唐高宗后来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朝时各府向朝庭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但不论你选没选上都称为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