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
每个字都有读音,我们上小学的第一课就是学拼音,不过在古代并没有拼音,那当时的人们是靠什么对字注音的呢?其实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而且注音的方法还挺多的,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一下。其实汉字的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往往是经过了几百年的修改才能使其更加简化,毕竟作为一项交流工具来说,如果每个字都太复杂必然会降低效率。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字就比繁体字又容易了很多,也提升了沟通的效率和便捷度。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 uan)。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我们的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音字,比如“奶”,读作“乃”,“鲤”读作“里”,但是却不能像某些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法。别说今天很多字我们看了一些字会感到一脸懵逼,不知道都什么,就是古代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么古人对于不易读的字会作何处理呢? 第一种是”读若法“,或者叫”读为法“,其实意思都一样,举个栗子: 在《说文解字》里这样标:“儡”读若雷; 而在《文侯之命》中,有这么一句“父义和”,刘备的老师郑玄注:“义读为仪”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比如在《尔雅》里将”肇“注”兆“。 第二种就是反切法,用一个汉字表示“声”,另一个表示“韵母”和“调”,反切的上字为“声”,下字为“韵”和“调”, 比如:收(shou),式州切——式取(sh),州取(ou); 器(qi),去冀切——去取(q)冀取(i)。 嗯,这种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呢,想当年学英语的时候就经常用,比如I love you注——老虎油,apple——阿婆,看来我们不愧是真正的炎黄子孙,与自己的祖先血脉相连呀。 |
- 上一篇
古代人离婚放妻书怎么写?夫妻分手能把人感动哭
古代夫妻离婚也是常有的事,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办法继续下去的话,那丈夫就会写一封放妻书两人就能正式离婚了。不过这封放妻书可没这么简单,泪点比较低的人能给你读哭,因为这本书记录了太多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还有不舍的感情,也是两人曾经相爱的证明。可能古人才是真正做到了体面的分手,就算是双方还有感情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而且离婚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并没有像古人那么纯粹了。在一起时看感情,分开时看德行。席慕容说:
- 下一篇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猪肉,而欧美人喜欢牛肉?
说到中国人吃肉的问题其实大家也许都知道,他们反正是经常性的吃牛肉的,首先欧美国家也喜欢吃猪肉,并且欧美国家的人均猪肉消费量比中国要多很多,像是德国人就非常喜欢吃猪肉。在明代以前中国人也是爱吃牛羊肉的,特别是牛肉在古代被认为是第一等肉,已经没有了大规模饲养牛羊的条件了,牛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就开始越来越稀有了。像《水浒传》中动不动就让店小二切一盘熟牛肉的情节在真实的北宋是很少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