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真的是仁义至上的人么?
三国时期,刘备可能是大家认为能力最低的皇帝,对于刘备的评价似乎也只有“仁义”这两个字,不过要相当皇帝如果只有仁义肯定是不够的,刘备也有自己的帝王之术,只是藏得比较深而已。刘备因为起点低,所以早期只能靠收买人心获得支持,所以仁义是必须的。但是后期等刘备称帝后,也做了一些坑害百姓的事情,这些可能大家都不知道。 熟读汉末三国史,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一个非常仁慈的人。例如,夷陵之战后,蜀汉败的一踏糊涂,大将黄权却又带着麾下的兵马,投靠了曹魏,这对刘备而言,可谓雪上加霜,然而,当他手下的官员,提议诛杀黄权的家人时,他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依旧如之前一般,对待黄权的家人。另外,还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案例,证明了刘备的“仁善”与“宽容”,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黄权之前,他麾下还有一个将领,投奔了曹魏,而刘备不仅没有追究责任,还为其打抱不平。这个大将不是别人,正是原本属于刘璋,却在入川之战前,便悄悄投奔刘备的孟达。《三国志·刘封传》中提到,孟达与刘封一起守上庸的时候,带着四千兵马及百姓,投奔了曹魏,并率领曹魏大军,夺下了上庸。而刘封逃回益州之后,刘备却借刘封曾与孟达不和,抢过孟达一套军乐仪仗为由,责备刘封欺凌孟达,导致了孟达的背叛。 可是孟达对刘备而言,不仅是一个降而复叛的叛将,也不仅是夺了他一座城池的敌人,还是害死关羽的凶手——当初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边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可是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刚刚归附,不可轻易出兵为由,选择了拒绝。后来,关羽兵败如山倒,最终败走麦城,他们也没有及时出兵相助,最终导致了荆州失守,关羽被擒杀。 对于刘备而言,关羽与他恩若兄弟,而且是他的心腹爱将;荆州则是隆中对里,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三国志》中提到,对于刘封和孟达,“先主恨之”。那么,孟达投靠曹魏之后,刘备应该更加痛恨他才是,刘封逃回益州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先主责封之侵陵达”的情况呢?是刘备就事论事,在为孟达鸣不平吗?答案是否定的,小编认为,刘备之所以会这么做,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一、为了树立一个处事公平公正的形象 刘备是一个枭雄,一个政治家,这就决定了,他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考虑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就算孟达是一个背叛者,他也会尽力在愤恨之余,找出对方的剩余价值,并加以利用。而刘封的回归,正好给他提供了机会。众所周知,刘封是他的义子,曾被他当作继承人培养,而他与孟达的争权,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可是刘备这样责备他,却完美的塑造了一个,不偏袒亲人、心腹,处事公平公正,甚至严格要求自己的亲近之人,对其他人保持宽容的形象,可以让麾下的其他人,安心为他效命,并对他更加敬重。 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手下的其他人,轻易萌生异心,还可以使他的名声更好、更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 二、为除掉刘封找借口 刘禅出生之后,刘封的地位一直非常尴尬,都说知子莫若父,像刘备这样,有知人之明的人,更是早早的看透了,刘禅没有驾御刘封的能力。所以为了给亲生儿子铺路,刘备只能选择除掉义子。更何况,他的心腹诸葛亮,也添了一把火——“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但是处死刘封,需要合适的理由,这个理由不可能仅仅是不救关羽一事;为刘禅铺路一事,更是不能拿到明面上讲。而孟达之前与刘封的矛盾,以及他投降之前,写给刘备的信,恰好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由,那就是刘封曾欺凌孟达,导致孟达降敌。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刘备为了自己的名声,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努力保持着和善和宽容的形象,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枭雄,他本质上却是自私的,功利的,而且为了自己的野心,以及为了给自己的亲生儿子铺路,他能够轻易的牺牲自己的义子,甚至为一个自己痛恨的背叛者打抱不平。这样一个刘备,可能并不符合,大众对他的印象,然而这才是他的枭雄本色。 |
- 上一篇
刘备能够三分天下最大功臣是谁?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策略,刘备占据荆州如愿以偿的发展壮大起来,到底谁才是刘备三分天下的最大功臣呢?早就没有了刘备的立足之地。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呢?这还要从刘表之死说起,虽然他当初前往荆州依附刘表的目的,但是刘琮向曹操请降,他还没有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资格,这并不完全算是关羽的功劳,也许有人认为是张飞——庞统阵亡之后。益州当时已经没有多少反抗之力,刘璋立马开城投降,
- 下一篇
明朝为什么能出这么多有名的太监?
我们所熟识的太监刘瑾、魏忠贤、王振等宦官都是明朝的,在我们印象中太监一般都是皇上身边的小秘书,明朝的宦官虽说不如东汉末年和晚唐宦官的气势凶、势力大!但明朝的宦官干政时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明成祖之所以信任宦官,而建文帝身边的很多宦官还向其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害怕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明代的宦官悄悄地开始了染指权力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宦官出使外国、监督军营、巡视边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