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与"太上皇帝"只相差一字,有什么区别?
学习汉语多年,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仅仅是一字之差,意义便会有非常大的差别,极少时候尽管字长得一样,但是书写时的位置不一样,也有可能造成差别。在古代,有时候也会存在有皇帝退位而并没有去世的情况,人们一般称他们为“太上皇”,事实上还有一个“太上皇帝”的称呼,两个称呼只差了一个字,但是其中的含义却天差地别。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古代君主退位后,就成了比皇帝说话还算数的太上皇帝,但事实上,退位皇帝并非人人皆称“太上皇帝”,绝大多数皇帝退位后变成了“太上皇”。“太上皇”与“太上皇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相当大的区别,涉及担任者秉政掌权是否名正言顺的重大政治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皇帝,建立了最初的皇帝制度。他将业已去世的父亲、原秦国庄襄王追尊为太上皇,是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也是第一位享有此尊称的逝者。 秦始皇的做法为后来的汉高祖刘邦所传袭。刘邦称帝后,尊父亲刘太公为汉帝国的太上皇。刘邦尊父亲为“皇”而非“皇帝”,符合两点传统观念: 其一,“天亡二日,土亡二王”,在国家统治权力的架构上,中国古代君主从来都是拒绝二元化领导体制的。“一山不容二虎”,哪怕这两只“虎”是父子关系。 其二,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三皇无为,五帝有事”,尊称为“皇”,仅仅意味着地位尊崇,却并无治理国家的权力,只有冠之以“帝”,方才达到位尊而有权的境界,刘太公没有治理天下之实,所以不曰“帝”。正如颜师古所言:“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而太上皇帝手中握有掌权“资格证”,能统御军国大政。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以“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为借口,传位给年仅五岁的皇太子拓拔宏,是为孝文帝。当时,南北政权对峙,北魏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严峻,单单凭借太皇太后冯氏和五岁的小皇帝,不足以震慑天下,护佑臣民。于是满朝文武联合上奏孝文帝说:“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有了“帝”这个“资格证”,献文帝算是离位不离权,拥有了继续掌握皇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史书上说他“国之大事,咸以闻”。 北齐帝国武成帝高湛登基五年后的一天,“太史奏,天文有变,其占当有易王”。高湛信以为真,决定禅让皇位给皇太子高纬。此后,高湛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统领北齐帝国,而高纬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唐睿宗李旦有幸在“武周革命”后第二次登上皇位,完全有赖于第三子李隆基的军事扶助。712年,唐睿宗李旦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旦决定把儿子“扶上马”后再“送一程”,故“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对于父子俩的分工,《新唐书》简而言之曰:玄宗“听小事”,而睿宗“听大事”。睿宗也算是历史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帝。 还有一些时候,出现了“太上皇帝”称号的错误运用,如赵佶、赵构、赵惇三位宋皇在退位后皆称“太上皇帝”,但从实际来看,他们都没有继续理政。因此,三人全都应为事实上的“太上皇”。但误用“太上皇帝”称号,是对退位皇帝进行精神安慰的表现,因而这一误称也得到了普遍的理解与认可。 |
- 上一篇
三国一共有几次空城计?
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应该是最出名,诸葛亮能把司马懿吓跑也完全是靠诸葛亮的心理素质好,都知道《三国演义》里蜀国的诸葛亮一次空城计就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吓退,下面就说说另外两人是怎么把空城计玩的比孔明还漂亮。听的司马懿是心乱如麻,司马懿听完就说:诸葛亮玩空城计还是别人玩的剩下的,曹操玩的才叫一个厉害。吕布忽然就带着一队人马杀来,吓不退只能让吕布活捉。可惜的就是吕布这个傻孩子竟然不派人去树林观察一下,
- 下一篇
杨玉环为什么只能当贵妃不能当皇后?
也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就连李隆基逃亡就要把杨玉环一起带着。为什么不把杨玉环封为皇后,这些人李隆基更是不好亏待,如果杨玉环当了皇后可能会招人妒忌引来杀身之祸。杨玉环既然能得唐玄宗那么荣宠,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大婚,公主的弟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并回宫祈求母亲惠妃,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为玄宗推荐了美女杨玉环。玄宗让杨玉环为自己母亲也就是去世多年的窦太后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