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旃凭什么敢反语谏秦王
说到优旃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的,他呢其实就是秦朝的一位小品演员了,就是讲笑话的,但是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社会那就是最为底层的人的,地位非常的低,被誉为是低贱职业,但是就是这样的身份的人啊,他不仅仅能反语谏秦王,也能反语谏秦二世,是什么原因能给他这样的气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一方面,中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被称为倡优、优伶或俳(pái)优等,社会地位很低,其职业也被视作贱业。但另一方面,优伶常为君王贵胄表演技艺、带去欢乐,能够接触权力高层,其中技艺精湛而受帝王宠信者,甚至能对政治局势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其中不乏以声色事人、为一己私利参与到政治斗争的谀优,更有以卑贱身份而心怀大义、讽谏君上的谏优。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引用孔子之言“六艺于治一也”,即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那些能在歌舞表演、插科打诨中,用非凡手法讽谏君主的优伶,也可谓心怀天下的仁人君子。 小小侏儒帮扶皇宫侍卫 优旃(zhān)便是这样一位“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敢向千古一帝秦始皇和暴君秦二世进谏的小丑演员。他个子非常矮小,说话幽默滑稽,却很有道理,常在说笑中轻松劝谏这两大暴君父子。 有一次,秦始皇在宫中设酒,大宴群臣。宫殿里优伶载歌载舞,君臣吃酒喝肉,好不热闹。但宫殿外却下起瓢泼大雨,宫殿台阶下执盾站岗的陛楯郎(即皇宫侍卫),都在风雨中冷得瑟瑟发抖。 正要入宫表演的优旃刚好看到这一幕,他见这些侍卫们实在冻得可怜,就悄悄对他们说:“你们想休息会儿吗?”值守的侍卫们都说:“那太好了。”优旃说:“那好,等会儿我喊你们,你们一定要立即回应我‘诺’。” 优旃交待好之后,进了宫殿。不一会儿,殿上群臣为秦皇祝酒,高呼万岁。优旃便趁机走到殿门口的柱子旁,朝外大喊:“陛楯郎!” 皇宫侍卫们齐声回应:“诺!”(诺:古代表示应答) 优旃戏谑地说:“你们虽然一个个长得人高马大,可有什么用呢?不过在殿外淋雨罢了。而我虽然长得矮小,却能在殿中避雨歇息。” 秦始皇听完,立刻明白优旃是在委婉劝谏,赶紧命令侍卫们减半值班,轮流休息。 始皇有点小膨胀 还有一次,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后“有点膨胀”了,他想大规模地扩建皇家苑囿,范围之大,东起函谷关,西到陈仓县。单单一个阿房宫就够劳民伤财的了,再建一个这么大的皇家园林,那得役使多少百姓? 优旃又动了恻隐之心,他眉飞色舞地对秦始皇说:“真是好主意啊,陛下!您还可以在里边多多放养飞禽走兽,这样一旦有敌寇来袭,只需让麋鹿用犄角就能把敌人顶回去!” 秦始皇听了莞尔一笑,也明白了建造庞大皇家宫苑的弊病所在,随即打消念头。 暴君秦二世照样能劝 在许多人的眼里,秦始皇不像是从谏如流的君主,但优旃一个矮小的宫中丑角,却能机智的用反语劝谏秦始皇,功效奇佳,着实不一般。更不一般的还在后头,优旃不仅能劝谏明君暴君参半的秦始皇,还能劝得动十足的暴君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一天他忽发奇想,想要把咸阳的城墙全用油漆涂饰一遍。胡亥的想法实在荒诞,但赵高之流巴不得他玩物丧志,其他人谁敢说半个不字呢? 这回还是优旃站出来,说:“陛下您的想法妙不可言啊!即使陛下您不说,我也要向您请示这么做呢。油漆城墙,虽然会劳民伤财,但涂漆之后漂亮呀!而且城墙上涂了新漆,油亮光滑,贼寇来犯也休想爬上来了!想尽快办成此事很容易,只不过,城墙涂了油漆可不能曝晒,需要搭建房屋来阴干,可是要建造足够大的房屋来遮盖城墙,这就难办了。”秦二世再愚昧昏庸也听进去了,哈哈大笑,这事就此作罢。 优言无邮 优旃以微贱之身,三谏秦始皇和秦二世两大暴君,巧妙帮助百姓减少弊政,并能在秦末乱世之中得以善终,其机智可见一斑。 其实,古代像优旃这样,以优伶身份能言善谏者还有很多。帝王虽然往往唯我独尊,听不进大臣的逆耳忠言,但对于能让其解闷取乐的优伶,一般不那么抵触。而且,中国自古有“优言无邮(邮通“尤”,指过失、罪过)”的说法,意思是优伶本就是以声色娱乐他人的卑贱者,人们通常不把他们的话当回事,所以即使优伶说错话,身份尊贵者也不应怪罪他们。故而,能言善辩又讨人喜欢的优伶,常常可以用戏谑方式,成功劝谏君主而不受责备。 难怪司马迁特意为优旃这类“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的滑稽人物作传。 |
- 上一篇
法正真的比诸葛亮厉害么?
导致蜀国其他军师存在感都降低了不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在蜀国能力可以比肩诸葛亮的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把法正比作是曹魏的郭嘉,当时诸葛亮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如果你看演义那诸葛亮绝对就是第一主角,诸葛亮可能更加适合看做一个领导型的人物。法正在刘备身边工作的时间比较短。一个是协助刘备拿下益州,对人才的判断远在诸葛亮、刘备之上。许靖是什么人呢?刘备一开始对许靖意见很大,刘备不用许靖是很有道理的”
- 下一篇
古代官员经常有辞官回乡的,那么他们靠什么生活呢?
说到古代的官员啊都是多少风风雨雨的寒窗苦读啊,那就会选择直接辞官回家乡了,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辞官,难道再次由官员变成农民,因为辞官并不简单的由官员变农民,使辞职的官员不会瞬间一贫如洗,古代读书人大多是有殷实的家境的,大多是没有余力或余财送孩子读书,倾家荡产支持孩子走科举道路的。也筹集不了让孩子十年寒窗、进京赶考的资费的,极少是真正的穷人家出身的。古代所谓辞官,某高官因故向皇帝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