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口谕是什么样的?不怕伪造吗?
“口谕”,这是一个经常会在各种古装剧当中听到的词语,而且根据电视剧的演绎,“口谕”一般就是皇帝派一个身边的人,让他去向目标人物传达自己口头上表达的旨意,没有文字。但是这种情况,看起来还是非常容易造假的,毕竟没人知道皇帝到底说了什么,如果传旨的人造假,那又该怎么办?历史上真正的口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下真正的“口谕”是什么样子的。 秦王嬴政称帝以后,规定命为“制”,令为“诏”,这是皇帝下达命令的文种,即“诏书”、“制书”。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演进,到了明朝的时候,皇帝的文种已经多达十种,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增加了谕旨,谕旨又被叫做谕告,而“口谕”即是其中一种。 谕旨的出现是随着明朝皇权加强而来的,因为在古代,皇帝的旨意不是随便下达的,需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等多个机构复核后才能执行,如果明显有违常理,还会被驳回。 所以,为了加强皇权,明朝的皇帝们就采取了谕旨的方式绕过文官系统,这样更加随意,可以直接下达给命令接收人。比如皇帝想要直接下命令,第一种方式是:把命令写在纸上,这个叫做“手谕”,手谕跟诏书可不一样,它可能就是皇帝随意拿起一张纸写的命令,不盖印玺,所以又被叫做“白劄”。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张便条,明朝的官员们也会把它叫做“片纸”,《明史》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宫中夜半出片纸,吏虽急,无敢延顷刻者”。 第二种方式则是皇帝口头传达,即口谕。 口谕又分为面谕和传奉口谕,面谕是皇帝当面说的话,这个不存在传错或者造假。传奉口谕则是由锦衣卫或者大臣、太监转达。我们重点说说这一种。手谕至少还有个凭据,那么传奉口谕怎么防止传错或者有人恶意篡改呢? 其实,口谕跟手谕没多大区别,因为口谕虽然是皇帝口头说的,但最终还是要写成书面的形式进行归档,只不过这个工作是由皇帝的秘书来完成的。《春明梦余录》就曾记载说:“凡面奉上谕,直书天语。圣谕、诏、救等项,备录本文。” 比如梃击案发生后,万历皇帝曾面谕太子朱常洛说:“哥儿,汝莫恐,不干汝事,汝但去读书写字,晏些开门,早些关门”。再比如说朱元璋给高丽下的口谕也被记载了下来:“交三年一遭来进贡,说来恁国王不志诚。忒疑惑,成疑惑的多,交他休疑虑……”可见,正是因为有了备份制度,皇帝的口谕才能被记载下来流传至今。 既然有了书面备份,那么被传错或者被人故意造假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口谕的影响力有限,所说的内容多数都是一些日常小事,即便造假也毫无意义。 |
- 上一篇
卫生胡的名字是如何而来的?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抗日神剧当中看见日本士兵或是日本军官的鼻子下面总是会留着一小撮胡子,另外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的鼻子下也是有着一小撮胡子,以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鼻子底下也是有着一小撮胡子,难道真的只是当时那个年代时髦的象征吗?这一小撮胡子代表着什么意思呢?那就是鼻子下面有一撮小胡子,事实上这一撮小胡子被称之为“很多人说卫生胡起源于希特勒。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下一篇
蒙古帝国9000万平方公里是真的吗?
说到这个蒙古国的疆域图,毕竟成吉思汗是被誉为打下半个地球的人,话说这个蒙古帝国到底有多少平方公里呢?话说是不是真的有这个9000万平方公里呢?1、蒙古帝国9000万平方公里是真的吗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蒙古帝国9000万平方公里并不是真的,2、蒙古帝国最大的时候有多少平方公里蒙古帝国最大的时候有3300万平方公里和4400万平方公里两种说法,这个9000万差不多是要达到真实数据的2倍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