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为什么是番薯盛世?
对于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很多人一看到盛世两个字,脑子里就会自动脑补出一派盛世景象,到处可以说都是歌舞升平,也是非常令人向往的景象了。然而现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其实真实的康乾盛世应该说是番薯盛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虚假的盛世,完完全全没有人们想象中那种祥和,这是真的吗? 1.康乾盛世简介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西方称"High Qing",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康乾盛世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破亿,并连破三亿。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废除贱籍制度,解放了社会最底层阶级的百姓,子孙代代不得翻身的命运。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2.为什么说是番薯盛世细读历史便可发现,这个时期基本没有什么科技发明,文化也谈不上什么繁荣,思想更是停滞不前, 工商业受的政府极力遏制, 明朝中国商业和手工业繁荣景象在此时已经大为衰退。而与前代相比,唯一的发展就是人口显著增加了,而且是以往历史人口最高峰的四倍,从而形成了一个看似繁荣的社会时期。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人口盛世, 那些清史学家认为是英明的满清统治者带来的。他们首条理由是,清朝的疆域扩大了。清朝扩大的疆域给中国带了多少人口呢?清朝极盛时期的领土面积是1300万平方公里,而明朝是920万平方公里;比较一下清朝与明朝的疆域,清朝多了蒙古和新疆北部,但是这些地方至今还是人烟稀少,很难说会为中国增加什么人口。而且清朝比明朝少了一大块东北和西南的疆土。因此,就疆域方面考虑,清朝的人口应该与明朝相差不大。 清史学者举的第二个理由便是清朝统治者多么勤政,多么重视水利和农业。比较下之前的中国人口,在被成为盛世“汉景之治”,“贞观之治”在不过6000万,而最多是宋朝和明朝中期也不过1亿。而且纵观之前历史,一旦中国人口一旦达到8千多万,人地矛盾就十分尖锐,容易发生农民起义。究其原因,中国土地能养育的人口是一定的,农业生产并非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受生产力水平限制的。比较明朝与清朝的农业生产,生产方式没有什么改变;而农业生产唯一的改变是:番薯等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在中国推广开了。而正是番薯的推广造就了这个康乾盛世。 番薯是一种高产的作物,薯块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适应性强,抗旱,耐碱,抗逆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是一种易于保收的作物。 番薯原产于中美洲,后传至吕宋(今菲律宾)。国际上,流行地认为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1594年),传入人是飘洋过海的中国商人陈振龙。 陈振龙祖藉福建长乐县,他早年在吕宋经商时,发现当地有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资食用,便密购其种。带回了福州,即在城边试种,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此时,恰遇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进献番薯,并倡导广植番薯,从而使闽中民众度过了饥荒。为此后世在福州建有先薯亭,以赞颂番薯引进者陈振龙和推广者金学曾的功德。 明末,番薯已在华南地区广为种植,并逐渐向北推广。但是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影响,番薯的栽培技术传播比较慢,直到康熙时期,番薯栽培技术才传遍全国。 番薯对中国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一、耕地面积扩大 有数据显示,清朝的耕地面积是前代的四倍。有人把这归功于清政府的劝垦政策。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清代之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懒惰的人 ,有那么多的土地却不开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清“可耕种面积”的概念。可耕种面积不仅仅与土地本身质地有关,更决定于耕种的作物。而这是番薯适应性强,可以在水稻、小麦不能种植的山地耕种,从而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从而使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扩大了四倍多。 同时番薯的种植,反过来改良了土地的土壤,使原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小麦与水稻可耕种的土地。这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和小麦的耕地面积。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的根本。因此只要有可耕种的土地,肯定有人会去抢的。中国人闯关东就是很好的例子。清朝为了满族八旗的利益,于康熙七年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满洲兵驻扎 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即使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汉人闯的关东,“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涌蚁聚”。为什么,汉人会不顾政府追捕,背井离乡来到关东这些荒芜之地? 因为那里有土地。 因此只要有可耕种的土地,勤劳的中国人都会去“抢”的,这不需要那些英明的领导人的鼓励。因此,且不论清政府的禁封东北政策,清政府劝垦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意义也是很有限的。 二、粮食亩产的提高 番薯的引入不仅可开发新的耕地。还可以与小麦,玉米等其它作物进行混种和间隔种植,丰富了中国耕作制度的内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的亩产。 中国古代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主要有复种制、轮作复种制、间作套种及混作制等几种形式。复种制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收种两熟三熟,我国自春秋战国已经创始;轮作是指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农作制度,以区别于种植同一作物的连种制,魏晋以前我国已较普遍地建立了豆谷轮作制;间作套种指在某一作物生长期内,同期间隔播种两种作物或于预留空行内补种作物的栽培方式,我国早在汉代已经创始;混作则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同时播种多种作物的一种种植制度。中国农民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些耕作制度有着多方面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一定的组合可增加土壤的肥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一定的组合有助于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保障农业的稳产和高产。 番薯,玉米的引入丰富了我国多熟种植和间作套种的内容,而且可以不占水稻,玉米生产的农事,实现在一块土地的两熟和三熟。 从番薯种植的这两个特点来看,清代耕地面积和人口都增加四倍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即使清朝中后期如何战乱与饥荒,中国人口也能维持在3到4亿。 那些提出康乾盛世的人,是否也认为清末也是盛世呢。可惜中国历史从来都是统治者的历史,从来不会关注农民如何,更不会关注番薯的引入有什么作用了。 但是也应该看到,番薯给中国带了人口盛世,但并未把中国带入强国。虽然中国的人口多了四亿,但是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对科技文化的摧残,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人口的红利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真正能够带来盛世的还是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3.康乾盛世的景象贫富差距 康乾盛世对于上层社会生活来说是豪奢。而底层的人民来说则是普遍贫困。当时的中国官员对于吃饭十分奢侈,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许多道荤菜,而大众则是吃糠咽菜。 马戛尔尼来访中国时,他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 毁誉参半 马戛尔尼组团访华、并且记下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对当时的中国有褒有贬,毁誉参半。 乾隆时期的马戛尔尼来中国以后,对中国各地进行观光游览,记录下来大量笔记。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在觐见乾隆的路上,他发现沿路的小镇使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英国的疆土之中。 可见,当地或许不富裕,但也并不贫穷。而且,马戞尔尼在这里,夸奖了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很有素质。在江南,马戛尔尼还游览了扬州、杭州、常州等城市。使他感觉带扬州商业繁荣;杭州人民富裕;而常州虽然不如从前那么富裕了,但依然是一个很有情调的江南小城。 马戛尔尼还看到,当时的中国社会里见到的却是一个封闭社会的典型。同时马戛尔尼也指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不稳定,例如贫穷、饥荒、弃婴和民变、兵祸等,都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来源: www.ws46.com |
- 上一篇
血渭一号大墓为何挖到第二层就不敢挖了?有什么原因?
说起鬼吹灯,爱看小说的书友没有不知道的吧,不喜欢看小说也撸过剧吧。大家有没有为鬼吹灯里主角们的精彩历险而捏一把汗,有没有感叹过作者创造出来鬼斧神工的世界。如果你能亲眼目睹小说中的世界你会说些什么?现实说真的有小说中所描述的九层妖塔,九层妖塔重现于世,为我们带出了许多奇珍异宝。但是考古学家挖到了第二层就放弃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九层妖塔位于青海都兰,是吐蕃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考古编号为
- 下一篇
一字并肩王究竟是什么?
薛仁贵,历史上确有其人,乃初唐名将,跟着唐太宗李世民混。历史上的薛仁贵征战无数,战功彪炳,大唐威服四方,有他血汗功劳。不过薛仁贵终其一生,都没有封王,更加不可能有一字并肩王,他最高的爵位是平阳郡公。之所以有薛仁贵封一字并肩王的说法,应该是野史的编造,或者小说的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