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古代真的只认虎符不认人吗?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09

说起虎符,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了,这是我国历史上调兵所使用的兵符,主要材料是铜,通常情况下回分成两半。一半在君王手中,另一半则在统帅手中。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大将军虎符在手,号令一发,千军万马随之而动。那么,真的手有虎符,就可以随意调动兵马吗?

1.虎符的由来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材质大多为铜、金等,上面一般镌刻着调兵范围和对象等文字,形状似虎。虎为山中之王,百兽之首。人们常常说虎虎生威、猛虎下山、英雄虎胆等等,也会把那些能打仗的军队称为虎贲军,把那些敢打胜仗的将领称为虎将。传说虎符的发明者是姜子牙,为了周王调遣军队时不出差错,姜太公用虎符作为君臣调遣不对的信物。

一般情况下,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左面一半交给执掌军队的将军或者驻军的长官,右面一半则存放在朝廷由皇帝调用。每个朝代的虎符有很多个,一个地方一个虎符,不同地区使用的虎符也不相同。话句话说,将领离开所辖区域,虎符就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这样就解决了将领随意调兵的问题。

虎符由春秋时期开始,盛行于战国。以秦国为例,秦国分为虎符、鹰符、龙符等,比如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就是秦王交给杜地军事首长的调兵凭证。

从汉朝之后到隋朝,虎符的形制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隋之后,逐渐演变成麟符。到了唐朝,则变成鱼符和兔符、龟符等。直到南宋,又变回虎符。元朝用的是虎头牌,之后就不断简化,直到变成普通的铜牌。虽然虎符的形制一直在变化,但是作用和规则一直没有变,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

2.虎符的历史典故

关于虎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这就是窃符救赵。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秦国攻打赵国,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秦军直接来到赵国的邯郸城下。秦国打到自家门口,赵国情急之下,赶紧向楚国和魏国求助。秦国知道后,差人告诉魏国,不能插手,否则后果自负。魏王只能屈服,命令大将军晋鄙不得擅自发兵救援。

赵国这边见魏国迟迟不肯来人,就写信给魏国国相魏无忌。魏无忌胆大,伙同魏王妃子将右半虎符偷出来,找到晋鄙要求出兵。晋鄙感觉事情蹊跷,就想找魏王问个明白。魏无忌二话不说,直接将晋鄙给杀了,带着魏国的八万士兵前往赵国,帮助赵国度过邯郸之围。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虎符的管理非常严格。没有虎符,不能发兵,见到虎符还要确保不是被人掉包的。晋鄙已经足够小心,奈何魏无忌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把他宰掉。魏无忌虎符在手,没人敢不听从命令。

3.虎符的运用范围

虎符能调动多少数量的队伍,这是很有讲究的事情。小规模的用兵,兵将可以自己做主,不用调动虎符。战国时期,50人以下的调动,战将可以自己做主。如果超过50个人,就必须让君主拍板。君主同意后,才能够发兵。倘若烽火连天,情况紧急,也会有不用虎符的情况。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们来不及请示,赶紧带兵前往都城勤王。

4.真是只认虎符不认人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天下时代,皇帝至高无上,谁都得听他的。虎符则类似于皇帝在军队中的代言人。“虎符一出,如见君王”,手持虎符的人一定是君王的亲信。上面派来的亲信和将军一起去带兵,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摘自: www.ws46.com

同时,君王的亲信还有监督将军的责任。如果将军用兵不当,情况会马上禀报君王。

只认虎符不认人,其实只是一种理论状态。能够拿着虎符前来下令的一定是皇帝的亲信,但像晋鄙那样,心里只认魏王而不认魏无忌,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

虎符是古代帝王集权的象征,见证了古代军事制度,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诸如新郪虎符,阳陵虎符,东郡虎符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