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骑士头盔为何要装个猪脸?有什么作用?
比较了解冷兵器时代盔甲的小伙伴们来说,猪面盔一定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猪面盔是从14世纪出现的一种非常著名的头盔,可以说猪面盔在欧洲的冷兵器时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猪面盔取代了以往的传统桶盔,并为欧洲带有封闭式面罩的最后一代头盔——伯格纳特盔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虽然在国内猪面盔这个称呼耳熟能详,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严谨的翻译,而更多的是对这种头盔早期造型的描述。猪面盔最早诞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的帕多瓦,其造型最大的特点,无疑就是整个顶部的尖角,以及同样尖尖的面罩。不过猪面盔的面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使用,对于面部的防御,和当时意大利地区流行的头盔一样,大多是使用可拆卸的护鼻来补充。因此早期的猪面盔相对于桶盔来说,在防御面积层面上优势不大。不过由于猪面盔的造型基本比较贴合头部,且体型较小,因此往往被佩戴在一个更大的头盔下,以此来为头部提供双层防御。 ![]() 不过在1330年开始,猪面盔配置护鼻的方式逐渐减少,相应的,类似于当时桶盔那种,可以向上翻起的面罩开始出现在猪面盔上。这种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猪面盔上的尖角,则是受当时欧洲肆虐的黑死病所影响。因为当时欧洲人认为,鸟类尤其是乌鸦,之所以不会受黑死病的影响,正是得益于它们鸟喙的型状,因此将当时的面罩也做成了类似的型状。 ![]() 伴随着面罩在猪面盔上的出现,这种头盔逐渐开始从一种辅助防御性质的防具,成为了一种真正独立的头盔防具。并且这种可掀起的面罩结构,对当时的桶盔,以及之后的一些列头盔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过在14世纪时期,虽然护喉已经出现,但当时猪面盔依然采用比较古老的,镶嵌锁子甲的方式对颈部进行保护,也因此,猪面盔在相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无法彻底淘汰古老的桶盔。 ![]() 到了14世纪末,伴随着步兵地位的上升,其实们不得不更加对步兵武器所带来的威胁更加重视。这也让护喉和猪面盔,在这一时期终于得到了结合。虽然镶嵌锁甲的方式,一直到15世纪依然存在,但是这却也让猪面盔得以彻底取代桶盔。成为15世纪最声名显赫的头盔。 ![]() 也正是在14世纪初~15世纪末这一段历史时期,猪面盔的发型开始发生极大的变化。原本尖锐的面罩,开始逐渐变得圆滑,同时猪面盔另一个堪称标志的长条眼洞,开始被更多的小孔取代。这两个改变,前者有利于节省猪面盔的生产成本,而后者则利于给佩戴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 ![]() 但是在猪面盔的演变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这种头盔和护喉的结合,对于佩戴者的脖子和头部活动,带来了非常巨大的不便。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应对早期火器的攻击,工匠们不得不将猪面盔做得更厚,这让头盔的重量虽然被分配到了肩膀和脖颈,但是依然对佩戴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到了16世纪,伴随着伯格纳特盔的出现,猪面盔便逐渐淡出战场,更多的是在这一时期骑士比武中使用。这种全封闭式头盔,也就此即将迎来最后的纪元。 (www.ws46.cOm) |
- 上一篇
中国最伟大的三个皇帝分别是谁?秦始皇、隋文帝、永乐大帝当仁不让
最近看到有人说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皇帝是谁,1、始皇帝-嬴政第一位肯定是我们的“周武王得了天下大肆封赏,但后来秦国出了个秦王嬴政,秦始皇将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之地)纳入中国版图,将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他有资格成为史上伟大皇帝之一。他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隋朝的军队歼灭或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句丽等着国。3、永乐大帝-朱棣第三位是明朝第三任皇帝“
- 下一篇
李白笔下的雪花是有多大?“燕山雪花大如席”修辞解析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是李白《北风行》中的一句话”字面意思是燕山飘下的雪花和席子一样大。当然我们都知道李白是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为真正的雪花并没有这么大,效果和席子也没什么区别,那李白为什么要将雪形容成和席一样大呢。其中原因就需要后人来解答了?这首诗的含义和背景究竟是什么,燕山雪是鹅毛大雪的升华浪漫的李白来了,他胸怀燕山大雪而来,天空中本没有雪。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