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古代有哪些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例子?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12

其实古代每一位帝王都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特别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如何能获得百姓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过一个朝代之所以会被灭亡,肯定也是因为自身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百姓的生活也得不到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所以才会出现新的政权替代旧的政权。在古代,因为皇帝拥有最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这个民心对于他来说,可能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因为敢反对皇帝的人一般都没好下场。那在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例子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儒家政治观念。

在如果政治观念中,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是一个观念的两个层次。首先,君王必须要实施仁政,要靠仁德治理天下。孔子说:“仁者爱人。”要有仁德,实施仁政,就要关心老百信,爱护老百姓,考虑老百姓的福祉。如果君王能这样做,那他就是贤明的。

其次,君王如何才能实施仁政呢?就是“以民为本”。孟子说:“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就是减少君王的贪欲,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量地让利于民。

历史上的“武王伐纣”事件,之所以被后世执政者反复提起,就是因为按照儒家的政治观念,武王因为行仁政,获得天下诸侯的拥护,获得老百姓的拥护。而纣王残害百姓,又好大喜功四处征伐。所以,尽管纣王武力很强悍,但最终在百姓的倒戈下,西周代替商朝。

二、王朝社会的性质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相悖。

什么是“王朝社会”?就是“家天下”的社会。也就是说,江山不是全天下老百姓的,而是某个家族的。也不完全是某个家族的,而是皇帝一个人的。王朝社会要维护皇帝的统治,必然需要强权,乃至暴力。只有强权和暴力,才能维护王朝社会这种极端的、不合理的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相信了儒家的学说,实施仁政,结果反而被其它国家给干掉。比如宋襄公。他这个“春秋五霸”之一,几乎是被后世的大儒们给抬起来的,抬他的原因,就是他实施仁政,甚至在打仗的时候,也实施仁政。但实际上,他正因为实施仁政,结果在诸侯争霸中,败得很惨。

孔子的门徒遍天下,他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但是他周游列国那么久,却没有一个国家真正用他。不用他的原因,就是他的仁政主张在当时行不通。所以秦国干脆抛弃这一套,完全依靠武力,塑造强权。

赵匡胤在打天下的时候,后蜀主孟昶和南唐后主李煜,其实都在实施仁政,他们也非常得民心,结果依然被赵匡胤打下来。南宋非常得民心,最后还是被元朝给灭掉。就是因为王朝社会和“民本思想”之间,肯在天然的矛盾。

三、清朝最终能够坐拥江山三百年并非不得人心。

我们说“民本思想”和王朝社会是一对矛盾,并不是说“民本思想”在王朝社会行不通。恰恰相反,也许在打天下的时候,需要强权和暴力。但是,获得天下以后,要想巩固统治,却又需要从民心问题上考虑。所以古人又有一句话:“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却不可以守天下。”秦朝靠强权获得天下,但很快被推翻。元朝靠暴力获得天下,也很快被推翻。

清朝虽然在入关的时候,不得人心。但是清朝入关以后,尤其是在平定天下以后,大力发展经济,努力融合汉满文化,在政治上也找到了汉人官员和满人官员的平衡点,因而创造了“康乾盛世”,让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往前延续。因此,清朝其实通过自己的治理,最终获得了“民心”的。

从满清入关的时候,百姓对剃发的抵触,到清亡的时候,百姓对辫子的留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