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网

首页 > 文化教育 >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什么意思?后面还有一句是什么?

人文历史佚名2023-01-12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实际上是一首汉代的童谣,作者已经不详。当时各地官员向朝廷推荐的秀才几乎都是关系户,导致真正有学识的人才根本没办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到面试环节。东汉末年,各地官场能有多黑就有多黑,买官的生意一直都无法断绝。想要打破这种现象,让真正的才人能够为之所用,还是靠曹操上台以后推行了各种新的政策。实际上曹操对于选拔人才的开放程度要比刘备、孙权都开明不少,这也是曹魏能够一直保持有新鲜血液流入的重要原因。当然曹操也痛恨“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面一句的说法,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吧。

提起后汉桓灵二帝,刘备和诸葛亮就忍不住咬牙切齿顿足捶胸流泪,同时也痛恨当时的官员颟顸无能,以至于像何进董卓这样的人也能把持朝政祸乱朝纲。而当时流传比较广而又被今人熟知的民谣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可能有人不知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面还有一句,那才是后汉将相的真实写照。后面那句叫“举孝廉,浊如泥。举良将,怯如鸡。”这首童谣真实地道出了董卓乱政的根源所在,刘备虽然对此切齿痛恨,但是他忘了,自己也是这种怪现象的推波助澜者,他也曾把一个近乎逆子的家伙举荐为茂才。

其实“举孝廉,浊如泥。举良将,怯如鸡。”在历朝历代官场战场都是如此:每个朝代的公侯将相数以万计,但是名相名将屈指可数,清官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浊如泥怯如鸡。”其他的朝代咱们就不说了,说多了惹祸,还是往远了说吧,咱们今天就说说后汉时期三国鼎立之前的官场有多黑暗将校有多怯懦。

因为桓灵二帝是做买卖的好手,所以他们的官帽生意一直很兴隆,而且他们还不搞垄断经营,皇帝和太后之间也存在“市场竞争”。汉灵帝刘宏的老妈董太后娘家是做小买卖出身,知道明码实价公平交易的重要性,所以他公开了官帽价格表:司徒、司空、太傅、太尉、尚书令、州牧等俸禄二千石的乌纱,一律卖两千万钱;郡守、一等县令的个俸禄四百石的,售价四百万钱,依旧是一石俸禄换一万钱。其实细算下来董太后的乌纱也算物超所值了,读者诸君请想,一个终身制的县令才卖四百万钱,这在后世连个保正都买不下来——当然笔者准备把保正换个名词,但是想想还是算了,反正大家也知道保正是什么级别。四百万钱也就是四千贯(缗),一般的朝代一贯钱折合一两银子,一两银子基本等于三千到一百七十元,咱们取个中,按一千元算,四百万钱也就是四百万块钱,买一个县令,多便宜呀?封疆大吏一镇诸侯只值两千万,可能修修城墙就赚回来了。于是董太后门庭若市,汉灵帝刘宏眼睛都快瞪出血来了。

现在还有人说“聪明莫过帝王”,这当然是因为膝盖太软的缘故,不管皇上说了啥,臣子一定要三拜九叩欢欣鼓舞由衷赞叹“皇帝圣明”的。不过汉灵帝刘宏确实挺聪明,因为他在官帽买卖中引进了市场机制,开始跟老妈打价格战:他叫来亲信宦官,让他们再建一个钱库,并且四处寻找潜在客户,并且打出了更优惠的价目表:在太后明码标价的基础上打五折!因为在“拉生意”的工作中业绩突出,刘宏给了十常侍超规格的待遇:“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只是不知道他的亲妈董太后听说自己的儿子又找了新的爹娘,会不会抓起赚来的铜钱砸死他。

所以有“浊如泥”的皇帝和太后,满朝孝廉个个浊如泥,那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至于满朝武将“怯如鸡”,用一件小事就能证明:在京城横着膀子逛的董卓有多少人马说出来您可能都不相信:只有区区的三千!我们都知道汉军一向以强悍著称,羽林军、金吾卫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曹操袁绍淳于琼等西园八校尉手下也都兵强马壮,但是他们被董卓晚上换上便装出城,早上顶盔贯甲入城的部队吓破了胆,连曹操袁绍这样的当世枭雄也纷纷出逃。在胡兀鹫董卓面前,曹操袁绍这样的枭雄尚且怯懦如鸡,曹植杨彪等人自然就是连麻雀都不如了——这首童谣道出了董卓乱政的根源:不是董卓太强悍,而是朝臣太草鸡。

其实这也怪不得曹操和袁绍,因为他们上面有比麻雀还不如的少帝太后,他这边刚一乍翅膀,金銮殿上的母子先拉了松套,他们不跑也只会变成董卓的盘中餐——正所谓上行下效,英雄无用武之地,曹操和袁绍当时还是两个小人物,大将军们都当了鸵鸟,小校尉只能远走高飞避祸。

最后该来说说那个“切齿痛恨桓灵二帝”的刘备刘玄德了,其实他也没有演义小说说得那么清高。大家都知道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对刘备很礼貌,当年刘备被曹操打成了光杆司令,青州刺史袁谭马上派出大队步兵骑兵接应,袁绍也从邺城(当时还是袁绍地盘)远出二百里相迎。袁家父子为什么对刘备这么好呢?因为他们欠着刘备一个天大的人情:“袁谭,先主故茂才也。”这句话需要解释一下:所谓茂才,就是秀才,在隋唐以前是不用考的,而是由官员推荐。左将军豫州牧刘备也是二千石的高官,手里是有推荐名额的,他之所以把袁谭举荐为秀才,其实也是一种感情投资。

这样看来,把汉朝的官员拉出来站成一排,挨个排头砍去,连刘备都未必会喊冤,就更不要说孔融这样的大儒了。所以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孙权,在建立自己的王国之后,什么事情都做,只有一件事情不敢做,那就是惩贪。曹操的儿子曹丕,更是把这种只重出身门户不问真才实学的官员世袭制发挥到了极致。其实细看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在三国末期几乎就没有出现一个草根名将,基本都是“将种”“将子孙”。至于这将种是不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那就不是帝王们关心的问题了:三公的儿子可以当州牧,州牧的儿子可以当郡守,郡守的儿子可以当县令,年龄学识都不是问题,即使是郡守县令的七大姑八大姨,当个保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还不用像别人那样拿出两千万或者四百万来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元明清……

打赏